近代红茶改良先驱“宁茶振植”的创办经营与历史定位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建强(1988- ),男,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编审,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史、文化史;郭松宇(1998- ),男,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史(武汉 430062)。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晚清以降,华茶外贸形势严峻,中国红茶出口在国际茶叶贸易格局中更显衰落之势。政府、茶商都在寻求改良华茶、挽回利权的途径。1915年,经粤籍茶商、当地富绅以及行业精英的动议,联合在宁茶产区江西修水县以“宁茶振植”为品牌筹办茶叶公司,经过购置山场、垦复茶园、营建厂屋、采买设备等筹备过程,至1918年初具形制并进一步招股集资,正式成立“宁茶振植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自1919年开始有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短期生产运销后,即面临多重困境。资本结构的局限、从技术到经营模式的改良失败,甚至是经营倒退到旧的茶贸体系,都显示它未能真正实现向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公司的跨越。加之华茶外销形势的整体恶化、战争破坏等因素,加速了它的破产。宁茶振植的这段历史一定程度上可以刷新学界过去的认识和判断,而宁茶振植的个案也启示后人在考察近代茶业改良的问题上应具有多维视角。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4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茶叶曾是中国特有的经济作物和农产品,也一度是最受国际社会欢迎的中国特产,有过辉煌繁荣的对外贸易历史。但自1888年以后,华茶输出渐趋衰落。1892年在出口产品总值中曾占比高达53%(1875)的茶叶比重退至25%。仲伟民指出“在19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茶叶贸易的衰退不仅仅是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更重要的是其绝对值也开始大大减少”,茶叶作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大大下降①。此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持续走低,出口数量急剧跌落、市场总危机爆发、世界茶叶大国的地位彻底丧失②。茶史专家陶德臣认为:“民国茶业及茶叶对外贸易在沿续晚清茶业衰落的历史惯性方面走得更远,衰落情况更为惨烈”,最终“走入曲折破产的境地”③。近代中国出口茶叶,以红茶为绝对主导,论者以为红茶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兴衰④。中国近代出口红茶主要分为福建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祁红、宁红、宜红是驰名中外的出口工夫红茶的代表。

       在晚清至民国不断延续的茶业衰落历程中,红茶改良成为中国茶业自救的一项重要行动。在早期红茶改良中,宁红产区的“宁茶振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宁茶振植”)曾被寄予较高期待,被认为在行业革新中具有重要地位。1917年汉口茶业公所在对俄国政府茶叶调查专员的回复中认为日本、锡兰茶原不能与中国茶相比,但因制造得法、外观美善而后来居上。中国茶“将来于制造之法加以改良,各地之茶皆有凌驾日本茶西伦茶之希望”。汉口茶业公所认为中国“乡民自种自地,地基广狭不一,产茶零星出售,无联合之名称”,并专门介绍了倡试改良的“宁茶振植”称:“现成立一改良制种茶公司于宁州地方,牌名振植公司,用机器仿印度制造,纯用改良新法。”⑤1918年海关报告说到:“中国茶业,按照新法改良制造,为期不远。安徽省已由农商部提倡设立茶叶试验场,宁州茶叶振植有限公司,已创用机器制茶,中国模范种茶有限公司,近亦力求改良种植之法”⑥。可以看出“振植公司”创办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良茶叶,战胜外人”⑦,以谋求茶业复兴,时人称许为“国内仅见的制茶工厂”⑧。后来的调查者认为该公司“购备制茶机器,自辟茶园”,“求由栽培,制造,以至贩卖,相提并进,谋整个的发展”⑨。研究者也大都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宁茶振植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一个称得上是资本主义经营”的茶叶企业⑩,是“现代化的茶叶公司”(11)。更有论者以为宁茶振植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传统茶叶贸易经营体制的解体,闪现出现代企业制度的曙光”(12)。

       但是事实上,代表民国早期红茶改良的行业先锋“宁茶振植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十分惨淡,改良远悖预期,最终衰败破产。宁茶振植从民国初年引入机器制茶到放弃机器改用手工;从规模化自产茶叶到分庄收茶,其作为改良先锋开拓的近代化生产在经营实践中呈现出明显的倒退,因此它承载的“茶业改良”希望也宣告破灭。目前,对于可以管窥近代中国茶叶贸易和茶业发展历史的宁茶振植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缺乏严谨、翔实的历史考察,仅有江西地方茶人黄崇焘的一文粗略介绍,且几乎仅是摘抄俞海清1930年代的调查报告(13),对宁茶振植的创办经营经过、改良方式、失败原因的研究既不充分,也不准确。正是由于学界一直未能从历史背景和原始资料出发还原宁茶振植的发展历程,才导致前述研究者对其性质判定上的夸大与失真。本文通过新挖掘的史料对该公司的创办、改良、失败及历史定位等问题进行全新的、细致的考察,以期改变学界的既有认识。

       一、宁茶振植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历史背景

       汪敬虞在研究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时认为:“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陵替,归根结底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落后”,同时提到“民间商人也有过从事机器制茶的试探,但大都试而未办,流于纸上谈兵,至多也只是‘一隅试办,无裨全局’”(14)。宁茶振植即是茶商在修水一隅试办的产物,它的产生与此地曾经的茶叶贸易历史、茶业改良先声有着深厚的渊源。

       (一)清末民初宁茶产销日趋衰落

       宁茶之名源于其产地义宁州,因以红茶著称,所以又称宁红茶。义宁州之修水、铜鼓、武宁同为宁红的产地,其中修水产量最大、茶质最好。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义宁州志》记载:“道光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每岁春夏,客商麕集,西洋人亦时至”(15)。刊刻于同治八年的修水文人冷采芸诗集《小洞山房诗草》留存了不少关于茶贸的诗,如《接茶商》:“问道修江来广客,春水满江泛大舶。艾城居民喜且狂,衣裳楚楚立岸侧。”(16)记录了春茶上市时粤商沿河而来,两岸茶农喜迎茶商的盛况。道光二十四年(1844)所作《做红茶》一诗对农户制茶、市茶进行了生动描述:每年春芽萌发后“修江山户哗然喜,一枪一旗古有名。儿童妇女争先取,只恐一夜添新茎。带露收来似绿云,纷纷野圃对馀曛。或以手揉或足胝,细蕊卷荷吐奇芬”,诗中描绘当地茶农以一芽一叶(即《大观茶论》之“一枪一旗”)的新茶芽为贵,带露争采,以日晒萎凋,进而揉制。所产茶“煎水艳胜桃花瓣,登场气似兰麝薰”,品质上乘。又载茶市热闹景象:“入市窃听市人语,今年茶价增数倍。叶叶白玉霏,片片黄金蕾。一囊茶博数囊钱,看看先卖后多悔。黄田犀津客拦途,城内茶贾引领待。路傍堆钱如粪土,跄跄济济问山户。今日交君钱,明日红茶将我与。山翁低首细思量,若还增值方肯许。”这种繁荣的茶叶贸易给当地农户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益,以致“争笑山棚乐且闲,不买肥田多买山”(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