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研究的情感转向:全球议题与在地议程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睿鸣,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原文出处:
新闻与传播研究

内容提要:

情感转向是当前全球新闻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在中国拓展这个全球议题应立足当前中国数字媒介兴盛的历史条件,以包括新闻从业者在内的多元新闻行动者为研究对象,从新闻的文本、组织和制度三个层面出发,结合特定语境分析新闻工作与情感,兼顾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基于特定情感结构相互影响和形塑的实践经验。开掘特定语境下情感结构的嬗变有助于理解在地新闻实践中的情感表达。在新闻研究情感转向的全球浪潮中明确在地议程,不仅对理解中国语境下的新闻工作与情感有益,还会为丰富全球议题的多样性作出理论贡献。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2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与数字媒介的勃兴,正视新闻文本中蕴藏的情感偏向、探查公众的情感结构与新闻的情感表达之间的互构关系,关注新闻人工作内外的情感劳动,已被新闻研究者纳入检视之中。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凸显了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对情感的日常使用,以及数字媒介中情感的日益动员、利用并使其资本化,使之得以持续①。在充满情感的网络环境中,情感正在成为新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日益重要的动力。有研究者主张,要重新打量新闻从业者的情感以及游离于客观性之外的个人道德规范,关注他们的情感表达②;在数字传播技术变革与新闻变迁的历史背景之下,要对受众进行更彻底的研究,并对传统的、建立在自由主义哲学当中的新闻中“理所当然”隐藏的权力进行更细致探究,从而把握当下情感驱动的新闻工作③。这一较新的发展显示了过去十多年当中新闻研究领域对情感不断增长的兴趣,它使得对新闻生产、文本和受众参与的情感方面的探查愈发多样④。如潘蒂(Mervi Pantti)和瓦尔-乔根森(Kevin Wahl-Jorgensen)所言,有必要以语境相关(context-sensitive)的方式理解新闻工作中的情感;记者的情感工作是由行业变化和工作的具体环境决定的⑤。这种方式不仅要承认情感是当代网络化、越发动态和不稳定的新闻工作的核心力量,而且应如科蒂索娃(Johana Kotisova)主张的那样,要将新闻工作中的情感概念化为由包括新闻工作、技术和媒体组织在内的、语境清晰的社会学相关现象,开展符合特定语境下新闻人的情感的社会特征的研究⑥。

       情感转向何以成为全球新闻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议题?如何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结构和技术-社会互动中形成在地理解,以地方性的、对新闻工作与情感的讨论增进对全球议题的多样认识?这些问题有待解答。在数字媒介场景中,全球新闻业共同面临团结社群、凝聚公众、维系公共生活的规范目标。当欧美研究者试图将现当代新闻业与启蒙运动相勾连,审视被置入与理性二元对立的、被新闻业历史性排斥的情感,回望近代以来的中国新闻实践,理性何以成为当然的、贯穿新闻实践的主要驱动力,情感是否成为新闻从业者不言自明、自然抑制的认知取向和策略式的表达策略?在梳理新闻研究情感转向的前沿之前,将首先回顾这一议程转换的历史缘起。论文将力图说明,情感转向与其说是一种研究的断裂,是欧美新闻研究者在对客观性这一主导新闻实践的操作准则和职业意识形态的历史性反思基础上回应当前数字新闻实践新现象、新问题的理论梳理,不如看作新闻研究者维系其一以贯之的规范目标,守卫百年来以新闻实践维系民主公共生活这个应然预设的阐释资源。接着,论文将阐述新闻研究情感转向对透视中国数字新闻实践的理论意义,勾勒拓展在地议程面临的特定历史语境,并指出在这一语境下分析新闻工作与情感面临的复杂现代秩序。最后,论文将从制度、组织、文本等多个层面示例,尝试给出事关中国新闻工作与情感的经验研究之进路。作为新闻研究情感转向展开的前提,这些预设需要释清,才能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下开拓观照全球新闻研究情感转向的议程。

       二、何以转向情感?新闻研究的断裂与延续

       作为多种情绪过程中的一种,情感提供了摆脱狭隘的、个体式理解的途径,为理解身体层面的情绪提供了关系型解释与基于文化的叙事。情感扮演了维系社会交往的纽带的角色,为个体理解情绪提供超越个体的、潜在的政治化解释⑦。简单说来,情感往往是集体乃至公共的,有其社会和文化的一面。提倡情感转向的瓦尔-乔根森认为,理解情感使研究者不仅要承认它在新闻工作中真实存在,而且要学会欣赏它的复杂性,把它视作社会行动者在公共空间中提出行动主张的一部分,寓于新闻实践中⑧。

       瓦尔-乔根森的话透露着欧美新闻实践中似成共识的价值理念,即现代新闻业长期闪耀理性光芒,新闻人普遍认为理性是推动公共生活的不二之选;情感对形塑这样的政治秩序几无建树,应当被遮蔽,自外于新闻工作。可以看到,提倡情感转向的研究者时常将客观性当作批判对象,为情感转向蓄积正当性;他们普遍在理性和情感的二元对立上论述“把情感带回来”,将其拉回新闻研究视野⑨。回顾新闻研究的历程,客观性并非当下才面临诘问,对它的批判实有历史回声,以情感挑战理性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争论中亦不绝于耳。在对客观性等新闻实践原则和价值理念的历史反思中寻找情感转向的缘起,是理解这一全球议题的必要前提。

       (一)情感转向:解释数字新闻正当性的话语资源

       尽管客观性在绵延百余年的现代新闻业中一直被普遍视作新闻业的核心价值,但它的登堂入室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酝酿,伴随了新闻这一职业的兴起⑩;与其说客观性彰显了对事实的信任,不如说是作为社会精英的新闻从业者为怀疑人性、传统价值和知识获取的公众准备了一套方法。秉持建构主义视角、被誉为第一波新闻编辑部研究的媒介社会学成果认为,包括客观性在内的新闻业规范信条实为新闻从业者围绕其生产活动建构的意义体系与职业文化(11)。可以说,客观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标准,而是新闻业在充满压力、制约和障碍的世界里维系公共生活的展现价值的历史表演(performance)(12),不论秉承信息导向还是诠释导向,诉诸理性还是情感,它们都是在新闻业的发展历程中正当化新闻这一体裁、以制度化的职业活动维系公共生活的话语资源。

       情感一直是新闻工作的一部分,它从未在新闻工作中退场,只不过被新闻从业者当作以与客观性同样的策略仪式,制度化、系统化地在报道中嵌入,并作为隐性知识深潜在新闻工作中(13)。情感能否、如何成为新闻人维系公共生活的利器一直是新闻研究者讨论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新闻业开始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拥抱情感:重视个性化的情感表达,重视记者的情感表达,允许比从前更广泛的情感展示(14)。那时,许多与新闻业相关的传统二分法(如硬/软新闻、事实/观点、信息/娱乐)正逐渐模糊。彼得斯(Chris Peters)回顾相关研究后发现,大多数形式的公共话语都在努力避免正式和距离感,这些曾是言说公共的重要标志(15)。世纪之交,尽管新闻和娱乐之间的模糊界限激起了学界关注(16),但拒绝对职业标准的侵蚀、谴责以煽情迎合大众仍然是学业两界的主流看法(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