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需要从多方面展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艺,推进文艺生产方式现代化。习近平对此有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文艺创作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在精品之“三精”中,“艺术精湛”关乎“艺术要素”,“制作精良”关乎“技术要素”,改变“文艺形态”的“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等就是文艺新的“技术要素”,这带来“文艺实践”或文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有论者指出,习近平这些论述“提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关于艺术的新问题和新思想”。①而其“新”就“新”在,揭示了互联网等“新技术要素”正在塑造“新文艺形态”,引发“文艺实践”或“文艺生产方式”新的现代化变革。习近平对科学技术尤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生产方式等的影响,有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揭示艺术制作、技术要素论的深刻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需要充分结合这些论述,而习近平对新技术“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跃升”趋势的勾勒,对于我们把艺术的新技术要素和制作方式由“数字化”“网络化”推进到“智能化”的研究,有直接指导作用——封闭于过度专业化的学科壁垒,文论界对这些论述的研究不够重视,由此也就造成了对习近平相关文艺思想的认识不全面,并且对马克思相关文艺思想认识也不全面,或用老观念、老经验讨论、应对新文艺形态、新生产方式,或简单搬用西方“传播方式”理论而不能切中新技术要素尤其人工智能所塑造的文艺新“生产方式”的要害。互联网尤其人工智能等正在极速改变着文艺基本的生产方式,抢占塑造文艺形态的这些新技术要素的制高点,已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进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要求,再只用老观念、老经验讨论老话题,已无法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一、跨学科: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技术时代文论创新发展新要求 从当代中国乃至全球文艺实践新变化看,文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都离不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其大规模的“技术(机器)制作”和“技术(机器)传播”。互联网等新技术要素已使文艺的形态、实践或“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而2023年前后美国OpenAI公司发布的ChatGPT、中国百度公司发布的“文心一言”等自然语言大模型,又使人工智能这种新技术要素对文艺形态、文艺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更充分、更具震撼性地展示出来:马克思考察的蒸汽机能量自动化,引发了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划时代革命,使人类进入“物质产品”自动化机器大生产时代;而当今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引发人类文艺等“精神生产”方式的划时代革命,使人类进入文艺等“精神产品”自动化机器大生产时代。但是,面对这样一种文艺自动化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文论界基本的“文艺观念”却并未随之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造成这种观念滞后的原因之一,是理论视野不够开阔,过度片面专业化有余,而学科交叉、跨学科创新意识不强,而习近平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我们克服这些不足。 习近平强调“网络”是“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的传播,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而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②现在再加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送等,对舆论场或舆论生态的影响更大:20世纪80年代一首诗、一篇小说、一部话剧或影视作品会产生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今天这些由平台算法推送的包括各类文艺在内的所谓“爆款”作品的社会影响恐怕要大得多。从文艺与政治关系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送等在文艺的意识形态影响方面,已发挥了巨大作用,而现在的自然语言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文艺作品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更加复杂,对“舆论场”“舆论生态”的影响也将更大,比如在ChatGPT发布后的较短的时间内,其注册用户就达到1亿以上,足可见其影响之大。美国公司的ChatGPT爬取、训练的语言材料主要是英文,这些语言大数据本身必然携带其固有的意识形态信息和指向;在进一步的调试中,美国研发者采用“对齐”人类价值观的手段,以减少自动生成的语言作品的意识形态偏见——但是,其所“对齐”的并非所谓“人类的”或所谓的“普适的”价值观,而主要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其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ChatGPT自动生成的文艺作品绝非是完全“中性”的,我们对此应保持足够警醒;更积极的应对之策是加快我们的中文自然语言大模型的研发,不断提升其能力,并使之“对齐”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继互联网平台之后,自然语言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全球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和新焦点,而赢得这场斗争以继续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就不仅仅是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界的使命而具有国家技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也是文艺、文化界的新的文化使命而具有国家文化战略意义。如果我们还囿于过度专业化的学科壁垒,而只单纯地关注对传统文艺形式的研究,将无法担负起这种“新的文化使命”。从文艺与经济关系看,这些新技术也成为资本在文艺、文化领域无序扩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们今天即使讨论文艺与政治意识形态、文艺与经济等这些“传统”话题,如果离开这些新技术及其影响,所得出的结论和判断,恐怕很难有现实针对性。 面对当下文艺形态和生产方式迅速而深刻的变革,囿于过度专业化的限制而缺乏跨学科的视野,一些研究者似乎还认为小说、诗歌等才是文论研究“内部”的专业问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要素及其对文艺的影响,似乎只是专业性不强的“外部”问题。习近平有关学科交叉创新发展等重要论述,对改变这种观念滞后状况有重要指导作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强调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等,使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其中一些问题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加以应对和解决,而不少新问题则是“老经验”“老办法”无法应对和解决的,这就必然要求进行理论创新;面对新问题,不及时加以研究并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出现“肌无力”;新问题是理论思维的起点,“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③当前文论研究也一定程度上存在沿袭老经验、老办法等问题,与新的文艺实践形态大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面对互联网尤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要素对文艺形态的极速改塑这样的新问题,文论研究如果不及时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同样会出现“肌无力”:从新技术要素及其塑造的新文艺形态这种新问题开始,以此为理论思维的起点,文论研究有望获得创新发展。《讲话》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囊括“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等,要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整体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立足互联网尤其人工智能新技术要素的跨学科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