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有企业治理内部审计赋能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海涛,张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财会月刊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4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部审计是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新的阶段服务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亟待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当今,我国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均做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改革核心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2018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进一步将内部审计监督范围拓展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领域,同时将内部审计从原先的加强管理、实现经济目标,提高到完善治理、实现组织目标层面。2020年7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2020-0758号公告“GlOB Three Modlel”(新“三线模型”),重新界定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任务,突出内部审计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保护原则,强调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定位和职责,突出内部审计“独立不意味着孤立”。保护和创造价值,这既是组织的目标,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Christ等,202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20)。

      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完善治理和增加价值等方面的功能愈来愈被国有企业所重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得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效能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但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方面还存在差距,路径不够明确,机理不够清楚,从价值创造和价值保护方面发挥内部审计的成果还未显性化。对内部审计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停留在概念层面。第二,内部审计促进实现组织目标的支撑功能还未得有效发挥,解决问题的制度要素建设及标准化相对滞后,运用现代技术深入开展审计的能力整体不强。此外,在理论层面对于内部审计如何创造和保护价值,鲜有文献涉及,也无对策研究。

      鉴于此,本文以价值创造和价值保护为原则,阐述内部审计、公司治理、组织目标与组织价值的关系,提出基于价值保护和价值创造原则的赋能型内部审计架构,即CPV(Creating and Protecting Value)赋能型内部审计模型,初步探寻内部审计价值创造和价值保护实现路径与策略,为内部审计助力组织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形成可推广应用的规范性成果。

      二、文献梳理及关系分析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现有文献普遍认为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状况会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王光远和翟曲,2006;许叶枚,2008;朱佳华,2008)。IIA发布的新“三线模型”中明确提出了治理机构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已有学者探讨了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与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共同构成良好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石恒贵,2010)。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主要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监督者,确保控制流程得到有效执行;二是改革者,即治理变革的倡导者。内部审计既是透视公司的“窗口”,也是映射公司实情的“反光镜”,更是约束公司行为的“守门员”。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可以总结为“查弊、约束、协调、导向”,这八个字体现出内部审计角色的演变,由“为管理而审计”上升为“对治理进行审计”,因此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治理机构要履行其职责,需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在公司治理体系或结构中,由于内部审计与企业投资者不存在委托与受托关系,其本身并不是一个治理要素,只有成为三大治理要素(董事会、经理层、监管层)的监督支持系统或监督信息系统,才能发挥其预期的作用(刘世林,2010)。IIA主席Richard Chambers曾在个人blog发表《最高管理层:亏欠内部审计的不仅仅是对报告的认知度》这一网络文章。该文通过几个治理失败的案例,说明治理机构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此外,内部审计所特有的对于复杂流程和政策体系的洞察力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其有助于最终的责任追究和治理改善。所以,治理机构与内部审计都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保持有效的协调、合作和沟通,保证组织活动与组织目标的一致。

      (二)公司治理与组织目标的关系

      公司治理作为保障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安排,包括内外部正式及非正式的制度或机制,用于调节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致力于维护公司各方面利益(李维安等,2019)。组织目标是指一个组织未来一段时间内要实现的目的或争取达到的状态,包括使命、目的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Etzioni,1960)。组织目标具有多重性: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具体目标;既有长期目标,又有中、短期目标;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目标。因此,组织目标具有差异性、多元性、层次性和时间性。

      康丽群和刘汉民(2017)指出,组织目标本质上是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需求变化的产物。一般情况下,组织将盈利作为目标;但随着组织发展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关系复杂性增加,组织目标必然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变,动态演变成一个多重的目标体系。在管理学框架下,目标不是一个独立概念,它依托于某一组织。在这一逻辑下,学者们普遍认同的组织目标是指一个组织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和确定有关组织正常运行与发展的预期或过程状态,结合自身内外实际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系列计划或过程(方丽娜,20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