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精神的哲学审视、教育逻辑与现实关切

作 者:

作者简介:
孟金卓,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讲师,博士,从事国家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原文出处:
审计与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审计精神蕴含着信仰法律、崇尚法治、脚踏实地、扎实苦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唯上、不浮躁、鼓实劲、求实效、甘当国家财产“看门人”等十分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以审计精神立身”,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要求“传承审计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塑造职业精神”,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与审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现实中有部分审计人员承压能力较弱,组织认同较低,出现了职业倦怠且离职意愿较高。上述问题既反映出审计队伍建设的不足之处,又为审计人才培养工作敲响了警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审计精神及其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是审计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交叉融合的生动体现,对拓展审计理论研究视野及创新审计理论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与审计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了便于表述,本文统一从国家审计人员的主体视角进行论述,本文的分析框架与对策建议能为审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潜在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阐释审计精神的实质与发展规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阐释审计精神教育逻辑,采用哲学思维解析审计精神教育的现实问题,从而拓展了审计精神研究的理论视角,提供了改进审计精神教育工作的分析框架。

      一、文献综述

      (一)审计精神研究脉络梳理

      1.审计精神研究的文化观

      审计学界对审计精神的研究主要置于审计文化框架之下,认为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内核所在。一是运用文化层次理论框架将审计精神文化置于审计文化的核心地位,强调审计精神文化对审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及制度文化起决定性作用。基于这一逻辑,弘扬审计精神就必然成为审计文化建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审计精神立身”的重要论述则赋予审计文化建设新的内涵。二是关注审计精神文化在审计领域之外的功能,重点强调审计精神文化在推动社会责任意识觉醒、诚信文化形成、廉政文化融合及国家治理责任感提升等方面的能动作用,提出审计活动及审计文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及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驱动作用。

      2.审计精神研究的内涵观

      部分研究尝试概括凝练审计精神的内涵,较为典型的包括“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尚法求实、公正独立、无私无畏、忠诚为民”,“忠诚为民、尚法求真、公正廉洁、独立创新”,“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独立、依法、公正、进取、奉献”等。此外,还有少数研究专注于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审计精神内涵,如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审计精神以及地方特色审计精神等。

      3.审计精神研究的传承观

      少数专家学者围绕审计精神的传承问题进行研究,从审计精神发展演变历程中总结传承路径。一是强调审计精神教育,提出在内容上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党性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方法上要重视教育培训与审计实践、主题教育、文体活动相结合,在效果上要突出以审计精神补思想之“钙”,强化审计人员的政治担当。二是重视自我修养提升,认为审计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自身体验、感悟来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信念原则,从而将外在的期望要求转变为内在的自由自觉。

      (二)研究评述

      总体而言,目前对审计精神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研究观点或结论散见于以审计文化为主题的理论研究之中,审计精神的表述莫衷一是,对策建议的方案各执一词。其主要原因在于审计精神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理论研究成果无法对更好地传承和践行审计精神提供实践指引。围绕审计精神这一研究主题,至少还有几方面的问题顺需解决:一是审计精神的渊源、流变和共性以及审计精神发展演变背后的一般规律;二是中国情境下的审计精神内涵、特色及传承机制;三是审计精神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及其破解路径。解答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哲学原理研究审计精神相关的基础理论,促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审计哲学,也需要运用哲学原理研究现实的审计精神教育问题。

      二、审计精神的哲学解析

      (一)审计精神的本质考察

      “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既包括个人生活的意识、思维和情感等活动,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等内容。实践是物质与精神互相转化的基础,个体层面的审计精神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具体的审计活动在审计人员头脑中的反映(见图1)。个体层面的审计精神既包括感触、情绪、心态等感性认识,也包括知识、技巧、经验等理性认识。审计人员从审计实践中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论思维与科学抽象提升为理性认识,再以理性认识指导审计实践并在审计实践中检验理性认识。审计精神在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过程中由具体的、直接的情感与知觉转变为抽象的、间接的概念与判断,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过程中得到确证、修正与发展,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推进认识的深化发展。按照实践论的观点,审计人员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审计精神在每一个循环中“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①。群体层面的审计精神是群体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审计职业群体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共同意识。群体层面的审计精神的理性部分包括反映价值理性的意识形态以及体现技术理性的非意识形态,其感性部分包括审计职业群体的态度、作风、品格等内容。理性认识是群体层面的审计精神的主要内容,其原因有二:一是个体积累的理性认识随着审计实践发展而增加,有助于促进群体认识的理性增加;二是审计人员之间的社会交往促进了集体意志的凝结与集体行动的共识,深化了审计理论知识的交流与思想观点的碰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