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向党和国家财政资源可持续、高质量且不断创新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钱弘道和谢天予,2019),在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明确作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决定,强调在全党范围内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党要做到以党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把握整体,更要重点抓关键少数,覆盖全方面、聚焦关键点,以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抓手,要求他们履职尽责,勇于承担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的统一领导始终处于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的核心位置。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于维护财政安全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推动作用,离不开对党领导下审计发展历史的全面认识。梳理文献发现,国外没有专设经济责任审计(张晓玲,2021),但其强调的受托经济责任绩效审计可为我国进一步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有益参考。国内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机理与路径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的鉴定评价工具,学术界较少以党性为出发点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系统研究。 只有抓住经济责任审计的“党”魂,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促进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党的自我监督规律和发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基于此,本文将以“贯彻党的价值理念、完善党的治理体系和增强党的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价值理念—治理体系—实践能力”分析框架,对党性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研究,以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更好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演变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干部管理与审计监督相结合的制度创新,可从源头和机制上抑制干部腐败,其审计重点随时间推移和政策调整而演变(Zhu等,2023)。以“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为主线的审计思路是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要法宝,为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史,本文以此为脉络展开研究。 1.以政治为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我国对审计监督制度的初期探索,不仅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还受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影响(张晓玲,2021)。1933年,毛泽东同志在经济建设大会上提出“经济建设必须围绕革命战争这一政治任务”,并于同年决定成立审计委员会,要求党的审计制度围绕中央政策开展工作。这一指导思想从根本上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要可持续发展,其审计监督制度必须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导向。1998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审计转型失败教训表明,竞争性质不应成为国家审计改革的基础,以社会审计替代国家审计会以竞争的名义阉割政府的公共责任。English(2003)从侧面印证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以政治为导向的正确性。1934年,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设置中央审计委员会(胡智强和王昌鸿,2022),明确了审计职能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政治性。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要将审计战线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心精神上,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政治自觉性与坚定性。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工具,其本质就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探索期,国家处于国有企业改革启动阶段,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围绕企业“放权让利”改革进行,服务于承包经营责任制。在经济责任确立与发展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建设围绕现代企业制度展开,以促进国家财政发展安全和资产稳步增长(綦好东等,2022)。经济责任审计在这两个阶段的目标都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政治需求而设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审计监督作为我国“八大监督”体系之一,彰显了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国家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站位也更加明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要求经济责任审计提高政治站位,抓住“关键少数”这个群体,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坚持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党中央政治指导思想结合,全面推进以党管党,深化改革。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再一次明确了中央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进一步强调了审计机关作为国家机关的政治属性。党的十九大强调,审计应以“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为制度建设方向。国有企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更要严格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思想,贯彻党和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强调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监督职能。同时,《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会作为一项重要考虑因素,运用到党政领导干部的任免和考核当中,反映出党中央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评价的重视,巩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政治属性。 2.以政策为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随着审计监督制度的逐步发展以及国家政治需要,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初步建立起审计监督制度并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綦好东等,2022)。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政策见表1。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便十分重视财政工作,并致力于经济发展。由于处在建设初期,存在许多经济问题,这便要求国家重视并且调整审计制度(潘凤和闫振坤,2019)。为了解决此时的经济问题,在延续新中国成立前的审计制度的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印发《财政纪律令》,要求设置审计机构;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两次颁发政策对审计署的职能和范围进行调整。1999年《暂行规定》明确阐述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内容、被审计人员以及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机关工作内容和职责。2004年发布的《意见》扩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加强了对党政领导干部权利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2006年我国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写进《审计法》(鹿斌和沈荣华,2019),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推动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审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实施细则》的颁布,明确了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