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系的起源与演化:语言学、考古学与古基因组学的解释

作者简介:
郭健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云南 昆明 650201);杨文姣,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宁夏 银川 750021);王传超,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社会与人类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汉藏语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是多学科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语言学研究中有基于“农业—语言共扩散”的汉藏语系中国北方起源假说和基于语言多样性的中国西南或印度东北部起源假说。综合考古学和古基因组学视野下的汉藏语系考古学文化及其人群关系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地为汉藏语系的起源与演化进程研究提供多学科证据链。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下,考古学通过应用“河西走廊”“藏彝走廊”和“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等概念,探索华西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的人文联系,为汉藏先民迁徙和演化的考古研究奠定了基础;探讨了粟黍农业相关的汉藏先民从黄河流域的起源,以及西向和南向进入河西走廊和藏彝走廊的扩张过程。古基因组学则从人群角度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解析了黄河流域及山东地区粟黍农业相关古代人群对现代汉藏语人群的遗传贡献,以及汉藏先民向青藏高原和沿青藏高原东麓迁徙最终形成现代族群分布格局的遗传混合历史。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4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汉藏语系是世界第二大语系,也是中华民族语言谱系上的主干。由于其使用人口众多且地理分布面广,对东亚其他语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厘清其起源和演化历程显得尤为重要。

      汉藏语系的早期历史重建是目前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汉藏语人群分布的东亚、东南亚地区,诸多民族杂处混居,语言接触频繁,语言特征的横向扩散与纵向遗传相混杂,因此汉藏语谱系关系与早期分化尚存争议。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下,考古学通过陶器、石器等遗物研究为判断区域交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尺度,通过对华西走廊地带的考古学探索,论证了甘青和西南地区的文化源流及其在文化上的内在联系;“农业—语言共扩散”理论指导下的考古学和语言学科际整合研究共同论证了与粟黍农业相关的汉藏先民的北方起源及其西向和南向进入河西走廊、藏彝走廊的扩张过程;加上近期古基因组学关于汉藏先民的人群遗传结构和遗传混合历史研究,这些成果都为汉藏语系的迁徙和演化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学科证据。因此,本文拟以语言学对汉藏语系的探索研究为纲,结合考古学和古基因组学,更客观地展示汉藏语系的早期语言文化演化和汉藏先民迁徙的相关性,从而为跨学科探索汉藏语系的迁徙和演化提供新思考。

      一、语言学:汉藏语系的北方起源与西南起源假说间的争议

      汉藏语系起源与演化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重点和焦点之一。对汉藏语系起源的语言学研究始于19世纪,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国内外研究成果丰富,学者们分别从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语言年代学等不同的方法和视角,综合考虑多学科证据对汉藏语分类与起源的研究进行过论述。目前,有关汉藏语系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起源于距今6000-4000年前的中国北方;①另一种观点认为起源于距今9000年前的中国西南部或印度东北部。②

      北方起源假说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与6000年前黄河中上游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扩张相关。其中汉语最早从汉藏语系中分离,随后藏缅语开始逐渐分化为不同语支和语言。汉语、藏语、缅甸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发生学关系最早是在19世纪初提出的,现在已被广泛接受。早期语言学家在探索汉藏语系起源和系属问题时主要采用比较法,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和分类来尝试确定语言之间的关系,他们寻找不同语言中共存的同源词,即具有相似语义,并且能够证明它们来自早期共同祖先语言的词。著名的汉藏语专家马提索夫(Matisoff)根据传统的历史比较法对原始藏缅语与古代汉语进行了统计,两者共有300多个同源词,属于同一语系,在6000年前开始分化。其中操汉语的人群沿黄河定居,其他群体沿着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和雅鲁藏布江等河谷缓慢向南迁徙,并通过对原始藏缅语的重建发现存在牲畜、农作物、铁器等原始词汇,这意味着讲这些语言的人是定居的农民。③又藏语经过数千年的多次迁徙才来到现在的位置。藏语传播到青藏高原的一种可能潜在模式是,该语言是从公元前4000年前高原上种植谷子的农民所使用的语言中衍生出来的,这些语言可能在高原南部边缘的汉藏语中得以幸存,并且是印度东北部和尼泊尔的一些语言的祖先,其迁徙路线可能是经过中国云南和缅甸北部到达印度东北部。④

      “农业—语言共扩散”理论代入语言谱系构建也有力地支持了汉藏语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上游地区的观点。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团队、法国东方语言学研究中心沙加尔(Sagart)团队和伦敦大学学院梅斯(Mace)团队等运用贝叶斯系统发生学方法(Bayesian phylogenetic method)分别以不同的同源词数据库计算汉藏语系的谱系分类,并构建了语言谱系树模型。⑤在上述研究中,虽然各研究团队阐释的具体分化地点和时间并不完全一致,但在语言演化的整体趋势上都倾向于认为汉语最早从汉藏语系中分离出来;其最初分化时间分别为距今8000年、7200年和5900年前,并随后继续分化,形成藏缅语族,时间节点是距今4600年前。

      在语言演化载体——人群的研究上,三个研究团队都认为可以把早期的黄河流域粟黍农业人群看作汉藏语系先民,这与汉藏语系北方起源扩散假说一致。其后人群分别向西、向东迁徙,给当地带来了农业技术,并传播了包括藏缅语在内的原始汉藏语。伴随着文化差异化过程中的人群分化,语言也在同步进行分化。其中,沙加尔团队还将“粟”“猪”“羊”“水稻”“牛”“马”等早期农牧业驯化相关的同源词引入分析,发现“粟”“黍”“水稻”“猪”和“羊”等同源词在汉藏语早期扩张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些同源词大部分都与中国北方的早期粟黍农业考古学文化相关联;并根据计算出来的分化年代将语系起源与晚期磁山文化和早期仰韶文化人群相联系,认为汉藏语第一次分化的地点为华北地区。此外,他们还识别了“水稻”“牛”“马”“小麦”“大麦”等与农牧业相关的同源词,这些词是在与汉语分离后的汉藏语系中首次出现。这一现象也反映了汉藏语第一次分化后的藏缅语族先民在西向和南向扩张时与周边群体的语言接触状况。

      基于语言多样性的西南起源假说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于距今10000-9000年前的东亚西南部地区,包括从中国四川西南部、云南到印度东北部这一带地区,其语言种类多,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随时间推移,操这些语言的人群从汉藏语的家园——中国四川盆地向外迁徙,首先进入印度东北部,然后进入北部和南部,逐步演化出汉语、藏语、缅语、克伦语等语言。⑥西方语言学界对汉藏语系分类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其包括汉语族和藏缅语族,但德里姆(Driem)提出新术语“跨喜马拉雅语系”来替代“汉藏语系”,指出汉语只是藏缅语族下的一个分支,不能与其形成对立分支,并且反对语系的建立和传播是由农业扩散所介导的这一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