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境界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4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制高点,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沉稳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和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新时代实践中,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标识性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境界,为拓展和深化中华文明新形态、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观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论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新的任务目标。

      一、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邃道理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强调“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并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又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过去的一年里,哲学社会科学界紧紧围绕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展开了破题解题的初步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这一课题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来看,理论阐释仍需持续深化、实践工作更要有序展开。这就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加强理论阐释的深度与广度,不断研究新的时代课题,这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题中之义,也是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理论阐释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全面系统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脉络和理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因此,需要系统深入讲清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何处来、是什么、未来怎么样”,讲清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讲清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的一脉相承和差异区别等。

      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科学研究,从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出发,讲清楚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何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何以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何以是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讲清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决定性意义与作用是重中之重。

      其次,要全面深入系统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特色和理论内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植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历史命运。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了解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才能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要系统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和守正创新性;要持续研究“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突出特征、理论特色;要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与文明新形态;要清晰传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内涵、新指向、新实践;要明确讲清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有别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新型现代文明,是超越文明争斗、文明冲突、文明对立,引领文明互容、文明互鉴、文明互通的,面向未来的新型现代文明,是有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新型现代文明。

      二、必须科学理解、准确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和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我们全面深入系统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根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华文明新的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的系统工程和伟大工程,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科学灵活地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精准思维,深入研究、全面阐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还要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系统阐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和原创性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