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情感能力是指人管理自身情绪,并以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方式进行互动的能力。[1]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情感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的一项核心竞争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达成了一项共识——衡量学生成功的标准不仅是掌握学科知识和通过标准化测验,更重要的是具备相应的社会情感能力。[2]而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3]教师具备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能够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情感能力等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4][5]与此同时,教师社会情感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减少教师职业倦怠、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6]为此,提升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目前学术界在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涉及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内涵与价值[7]、水平测量与影响因素[8]、构成要素与发展路径[9]等。这些研究拓展和深化了人们对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认识。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在职教师这一群体的社会情感能力,对于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关注远远不足。虽然在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开发和建设社会情感学习课程是提升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一项重要路径[10][11],但是关于如何设计与实施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相关研究仍较为缺乏。 作为未来的教师,职前教师在走上职业岗位后会面对多样复杂的人际互动情境和教育教学情境,理应具备相应的社会情感能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师教育标准都规定了职前教师应具备的社会情感能力。例如德国2004年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强调教师要找到解决学校及课堂中困难与冲突的办法,具体包括互动与交流知识、谈话及交往规则、问题行为的预防与干预、冲突与暴力的解决等。[12]又如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简称NCATE)2008年颁布的《教师培养机构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教师培养机构为教师候选人提供与不同人群合作、交往的经验。[13]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规定了职前教师需要掌握教师所必需的语言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以及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14]虽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社会情感能力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但是现有的课程却很难涵盖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所有内容,因而难以支撑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情感学习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詹宁斯(P.A.Jennings)教授也指出,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假设职前教师已经具备了必备的社会情感能力,因而没有为其提供社会情感学习课程。[15]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社会情感学习课程,是回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价值诉求、实现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近些年来,国外在开发和建设职前教师社会情感学习课程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此,本研究从我国教师教育的现实出发,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对教师教育课程中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设置作初步构想。 二、教师教育课程中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构建 (一)课程形态:设置专门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 设置专门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是指为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提供相对独立的、系统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来说,是在教师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使职前教师更加系统地学习社会情感学习的知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情感学习的实践与训练。虽然教师教育课程中的一些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班级管理、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等)能够渗透社会情感学习的相关内容,但是仍然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其原因在于: 第一,社会情感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CASEL)所提出的“人际关系技能”“负责任地决策”“自我管理”“社会意识”“自我意识”五项内容[16],现有的课程无法涵盖社会情感学习的所有内容。例如,教师职业道德、班级管理等课程无法关注教师个人层面的自我意识(如教师个人的情绪识别、情绪认知等),也无法关注教师的自我管理(如情绪控制、调节情绪、管理压力、接受不确定性、设置个人发展目标等)。又如,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关注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是道德品质只是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其中一项内容,社会情感学习所强调的其他内容(如自我意识、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技能等)在此课程中都很难体现。再如,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更关注教师对学生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心理问题的矫正,对于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如何培养学生人际关系技能、如何让学生做出负责任的决策等内容关注不足。有学者曾对美国304所高校教育学院的3916门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很少有课程能够覆盖CASEL所提出的五项社会情感能力,绝大多数课程只涉及其中一项。[17]这说明目前已有的教师教育课程很难全面和系统地培养职前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 第二,单纯依靠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社会情感学习内容,容易陷入渗透内容零散、不全面、重复的困境。在当前的教师教育实践中,每门课程“各自为政”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各个课程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渗透的社会情感学习内容很容易零散、不成体系或者重复。如此一来,便很难达到培养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目的。 第三,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立足于作为完整生命体存在的教师的真实职业生活,聚焦于教师可能会遇到的真实的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其组织和实施逻辑已经超越了学科视界。而许多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往往更聚焦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强调教师教育者对于知识、概念、原理的讲解以及职前教师对这些知识、概念、原理的记忆。例如,心理学课程中涉及情绪和情感等内容,教师教育者往往把描述情绪情感的内涵、解释情绪情感的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如果只是通过在其他课程中融入社会情感学习内容,原有的习惯势力(force of habit)容易将社会情感学习引到识记社会情感知识的歧途上。为了使社会情感学习的理念尽快深入人心,也为了社会情感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