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

作者简介:
宣小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审(北京 100872);史保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北京 100872);惠文婕,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2023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来源广泛、栏目丰富,源杂志转载量较高的依次为《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文章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以师范院校为主,高等学校仍处于绝对主体地位。教育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德育的现代危机与应对策略研究、知识价值观转变与教学范式研究、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路向研究、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的视域转向与方法论研究等八个热点问题。教育强国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人才培养的战略性与创新性研究,新时代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研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研究,人民教育家精神与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研究,课程现代化与教材管理研究,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影响力提升研究等十个问题将会是教育学研究未来一年关注的重点。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4 年 04 期

字号:

       2023年度的教育学研究,既扎根本土教育变革实践,强化原生性与创新性教育理论研究,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范式的完善和发展,又回应时代发展诉求,聚焦世界教育议题,积极为解决人类教育问题贡献中国方案。通过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系统梳理发现,其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着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德育的现代危机与应对策略研究等方面展开。展望未来,在新时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历史征程上,教育学者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投身教育强国实践,不断深化教育基本问题与重点问题研究,着力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2023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在过去一年的教育学研究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聚焦教育领域基本问题与热点问题研究,刊物承载内容丰富、栏目设置清晰多元、转载论文来源广泛,反映了教育学研究一年来的发展轨迹。

       (一)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据统计,2023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设置专栏、专题20个,转载论文222篇。各主要栏目及转载的文章数量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9篇)、教育基本理论(27篇)、教育改革与发展(16篇)、教育政策与法律(8篇)、教育与经济(6篇)、教育科研(9篇)、德育研究(12篇)、家庭教育(6篇)、课程与教学(15篇)、教育技术(21篇)、教师教育(20篇)、教育史研究(17篇)、比较教育(30篇)、特殊教育(3篇)、综述报告(2篇)、专题(21篇)。

       (二)源杂志全文转载量排名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的文章来源较广泛、类型较为丰富。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杂志转载量较高的依次为《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学报》《中国电化教育》等。以下选取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转载数量4篇以上的杂志进行排序(见下页表1)。

      

       (三)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来看,高等学校具有绝对优势。2023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的文章总计222篇,其中,有217篇的文章作者来自高等学校,比例高达97.7%,较2022年占比(95.1%)有所上升;有1.4%的文章作者来自科研院所,较2022年占比(4.5%)有所下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均有文章收入2023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文章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仍以师范院校为主,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并列第一,南京师范大学列第二,华中师范大学列第三。在此选取了转载3篇文章以上的单位进行排序(见表2)。

       二、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2023年度教育学研究的热点,既有老话题的新特征,也有新问题的不断浮出,主要集中在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德育的现代危机与应对策略研究等八个方面。

      

       (一)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疾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实践需求开始发生诸多转变。[1]把握中国时代发展特征,[2]探索中国教育学更为完善的学科范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我国教育实践,[3]还可以为促进世界教育学体系的发展提供“中国话语”“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这是中国教育学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紧迫时代课题[4]。

       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不仅是自身立足新文科建设朝向综合化、智慧化、扎根化、创新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塑造一流大学人文性格、推进中国特色文科教育学科体系形成、服务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使命要求。推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有赖于体现一流学科特质性概念、学术框架及科学范式的建立。未来应在学科交叉与分化、守正与创新、技术与人文、本土与国际的不断融合中,以“扎根”逻辑的构筑、“跨界”理念的确立、“人文”价值的强化、“系统”结构的形成,创生新文科时代教育学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推进其世界一流学科的有效建设。[5]具体到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层面,未来应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想引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总体布局的实践导向、在学科分类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融通与融合的“大学科”意识、培树一批教育领域的战略型研究人才的学科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学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维水平深化等。[6]而在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层面,话语主体的情感认同与交往理性、话语内容的概念创生与论证说理、话语表达的模态建构与复调叙事、话语场域的时空重塑与再情境化、话语生态的求同存异与百家争鸣共同组成了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生成的基本要素与问答逻辑。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走向世界,需要扎根本土变革实践,凝聚标志理论共识,增强解释力与公信力;设置世界教育议题,回应时代发展诉求,提升引领力与显示度;整合立体传播网络,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提高辐射力与影响度。[7]

       在探索未来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上,有学者提出,跨界教育的兴起,势必带来只有它才可能带来的教育新体系。跨界教育以“跨以成人”为育人目标,挖掘和实现跨界的育人价值的教育,是基于跨界、依托跨界、为了跨界和在跨界中育人、成人,同时助推人类迈向跨界型社会的教育。建构体系化的跨界教育方案,应当是实践体系、理论体系与政策体系等三大体系的兼容并蓄,分别指向跨界教育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政策逻辑,共同融汇为跨界教育的整体逻辑。[8]有学者认为,人类如何通过未来的赛博格(生物和技术设备的结合——编者注)教育创造负熵,如何通过赛博格教育开启逆人类世,如何建立教育新范式、新起点,是未来教育学的重要问题。新的教育需要走出功能化教育,在教育的目的、宗旨、范式上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避免重复现代主义的教育逻辑,避免通过更强的技术培养人利用、盘剥、排斥其他存在的霸权,培养赛博格的负人类世情怀、伦理以及存在方式,培养赛博格与其他存在主体共同保护星球和宇宙的能力、精神和素养。[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