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国号问题历来备受关注。根据记载,“大金”国号之缘起及其涵义主要有三种说法流行于宋金时代,分别为金源说、大金优胜镔铁说、金德尚白说。学界通行的观点是,“大金”国号源于女真完颜部世代生息的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境内阿什河),①故以“金源氏”指称女真政权。但也有不同意见,李秀莲根据史料原始性提出,《金史·太祖纪》“惟金不变不坏”国号说最为合理。②陈学霖从“大金”国号释义变更的视角分析,认为这反映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女真族文化与政治认同,“大金”源自完颜部兴起之地,金初代表的是女真传统,而随着汉化程度逐步加深,该国号作为女真本位的象征,便逐渐与时代需要脱节。直到章宗时期,议者将“大金”国号强解为五德终始说的“金德”,明显表明女真人在汉文化的冲击下,积极寻找更鲜明的政治旗帜与文化认同。③陈氏将国号意涵之转变置于整个金代政治文化演变的背景中纵向考察,研究思路无疑值得借鉴。本文重新解读相关文献,以《金史·地理志》上京路条“金源”国号说为缘起,深入考察世宗时期文化复兴运动,从完颜氏祖先函普传说最初居地前后变化中,探寻女真文化本位观念经历转型之轨迹,最终结论与以往迥然不同。试论如下。 一 从《金史·地理志》上京路条谈起 以往学界讨论大金国号取义问题,一般着眼于哪种说法更具有合理性,遂采取非此即彼的选择性论证模式,最终结果是多采信“金源”说,而坚决摈弃他说。④其实,我们应该关注承载诸说文献的材料来源及知识传播过程,分析金朝政治家对于大金国号释义与理解的时代变化,从而发掘其背后所体现的政治文化特征。 先从被认为是记述金朝国号最权威的《金史·地理志》上京路条探讨。然而从整体文献编纂角度分析,该条史料的来源却存在着诸多疑点。兹引述如下: 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国初称为内地,天眷元年号上京。海陵贞祐二年迁都于燕,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称为国中者以违制论。大定十三年七月,复为上京。其山有长白、青岭、马纪岭、完都鲁,水有按出虎水、混同江、来流河、宋瓦江、鸭子河。府一,领节镇四,防御一,县六,镇一。旧有会平州,天会二年筑,契丹之周特城也,后废。⑤ 这段内容叙述金上京路地理沿革和山川概况。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旧有会平州”明显有误,景方昶指出:“所谓上京正指辽上京临潢府而言,《地理志》于临潢府下明言国初因辽旧名为上京可证,《习古廼传》且明言契丹周特城,更为属临潢府之确证,而地志乃以会平州属之会宁府,舛误甚矣。”⑥鳥居龍藏的观点相同,并解释说:“于其地暂筑新城以处辽之降人。”⑦《金史》纂修者明显是将《太宗纪》天会二年(1124)四月戊午条“以实古廼所筑上京新城名会平州”⑧和《习古廼传》“习古廼筑新城于契丹周特城,诏置会平州”⑨的记载整合到金上京条下,这是因为元朝史官对金上京和辽上京常常混淆不清的缘故。⑩ 以上仅为其中之一案例,而地志该条“海陵贞祐二年迁都于燕,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的漏洞更大。今覆核至正初刻本《金史》即作“贞祐二年”。点校者指出,“贞祐二年”为“贞元元年”之误,据此校改正文。(11)这种非常明显的史实讹误,纂修者所据者,见于《宣宗纪》贞祐二年(1214)五月乙亥条“上决意南迁,诏告国内”(12),遂将海陵贞元迁都燕京与宣宗贞祐南迁汴京两件事混为一谈。上述两个讹误表明,《地理志》上京路条恐非金人原作,当出自元朝史官之手。 最明确的一条证据是,“宋瓦江”一名于金朝文献无征,乃元人对混同江的称呼,(13)如元代官修政书《六条政类》谓“咸平府至宋瓦江立站”,此系至元二十七年(1290)八月二十八日提议创设;(14)《元史·五行志》皇庆元年(1312)六月云“大宁、水达达路雨,宋瓦江溢,民避居亦母儿乞岭”(15);《文宗纪》至顺元年(1330)九月丁未称“黑龙、宋瓦二江”(16);《食货志·岁课》至元十一年(1274)作“宋阿江”(17)。《大元一统志》开元路长白山条明确记载“混同江,今呼为宋瓦江”,混同江条亦曰“俗呼宋瓦江”。(18)结果造成同一条河流的金名“混同江”与元名“宋瓦江”重复出现。 《金史·地理志》上京路这条序文作为元朝史官概述,不仅破绽百出,而且主干内容也能从《金史》他处找到源头,难说是一手文献。具体内容详见于:《世纪》“献祖乃徙居海古水”(19);《食货志·户口》“天辅六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其民实之”(20);《熙宗纪》天眷元年(1138)八月己卯“以京师为上京,府日会宁,旧上京为北京”(21);《世宗纪》大定十三年(1173)七月庚子“复以会宁府为上京”(22);《地理志》上京路会宁府条“会宁倚,与府同时置。有长白山、青岭、马纪岭、勃野淀、绿野淀。有按出虎河,又书作‘阿术浒’。有混同江、涞流河”(23)。经对比可知,《金史·地理志》上京路条是元人拼凑成篇的,其所载“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的来源十分可疑。那么,这条记载的传播途径究竟是怎样的呢? 按《契丹国志》天庆八年(1118)条叙述女真开国事迹提及国号: 是时有杨朴者,辽东铁州人也,本渤海大族,登进士第,累官校书郎。先是高永昌叛时,降女真,颇用事,劝阿骨打称皇帝,改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以其国产金,号大金。(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