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9-4016(2023)03-0061-13 流动的石头,似乎是一个带有浪漫诗意的悖论。在一般的印象里,石头具有典型的物质特性,坚硬、静止、愚顽,与流动性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如果换一种眼光来看,石头或许并非如我们通常感知的那样坚固,不但有可能像云与水那般流动起来,也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并影响艺术发展的走向,甚至可以与人互动互感、寄托情思、同默共鸣,成为人的知己好友。 一、文化中的石头:东方与西方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的历史和文化中,石头都是一种重要之物。其实人类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石器时代,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就是石头。 希腊人把自己视为石头的后裔,在他们的世界观里,石头是大地之母的骨骼,还曾经作为宙斯的替代物瞒过老一代的最高神克罗诺斯。在希腊神话中,人类就是用丢石头的方式造出来的,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永远戴着镶有高加索山石片的铁环,西西弗永恒地推着巨石上山,看到蛇发女妖美杜莎面孔的人都会化为石头。古希腊哲学家也曾对着石头沉思,亚里士多德说石头具有“土性”,一心想要回到它的“自然位置”——大地;阿那克萨哥拉则认为月球是地球抛入太空的一块巨石。希伯来人除了用石头建筑,还把石头做成石碑、石磨、砝码、手术刀、武器和刑罚工具。耶稣曾对石刑的执行者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人们用石头建造了宏壮的神庙和剧场,以及无数美轮美奂的雕塑。这些雕塑中蕴含的对于生命和人类的尊崇,令千年后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天才们产生了深刻的共鸣。米开朗基罗花了近4年时间雕刻出大卫像后,说自己只是将石头中的生命解放出来。 近年出版的《卵石之书》[1],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石头在西方文化和艺术中扮演的角色。该书作者居住的波特兰岛,被作家托马斯·哈代称为“投石者之岛”,投石攻击或自卫的历史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约》中的大卫与歌利亚。书中写到,1930年代,在属于铁器时代的梅登城堡的发掘现场,人们发现了上万块卵石,主持发掘的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认为,那些卵石是城堡守卫者抵御罗马人进攻的武器。值得注意的是,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等现代艺术家都曾经从卵石获取灵感,将其呈现于自己作品之中;卵石更成为滋养和激发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创作力的艺术源泉;卵石甚至进入到当代装置艺术和环境艺术的领域。这些都成为西方石文化的重要内容。 西方石文化诞生的背景之一,是欧洲曲折漫长的海岸线上生长出的海洋文化。《卵石之书》的作者克里斯托弗·斯托克斯写道:“当人们问我为什么想要写一本关于卵石的书时,我的答案总是一样的:我怎么可能住在切西尔海滩而不想写一本关于卵石的书呢?……切西尔海滩上有数以亿计的卵石,但每一块都与众不同。”[1]14他在波兰特岛一座石造的老房子里住了许多年,那所房子就面向着布满卵石的切西尔海滩。西方石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源泉,是希腊罗马以来的雕塑传统。那些深深吸引着亨利·摩尔的卵石本身就具有一种雕塑感,“它们可以同最精巧的布朗库西雕塑一般优雅,却又铁打一般结实。我想,它们如今之所以大受欢迎,关键就在于这种雕塑感”。[1]14 与西方相比,在中国文化中对石头美学意蕴和象征意义的发现比较晚。虽然早在史前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发现了玉,并开始以其制作礼器,但似乎直到汉朝才意识到石头的建筑和审美价值。[2]209儒家有着悠久的爱玉传统,圣人喜欢用玉来比德。孔子曾说过:“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礼记·聘义》);子贡曾经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与孔子探讨君子之道(《论语·学而》);在《卫风·淇奥》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用加工玉的过程来比附君子的修养;妇人会用玉来比喻自己出征在外的丈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说文》对玉的阐释也是道德性的:“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在玉文化的熏染之下,温润如玉成为儒家君子的典型特质。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这句古人之常言,点出了玉与石不同的文化意涵。玉是一种特殊的石头,中国人虽然也常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但更多地注重玉与石的区分,二者之间存在着优劣等差的关系。学者王瑾就注意到了《红楼梦》中玉与石之间的复杂关系:“女娲石不仅突出且丰富了民间传说中石头所特有的矛盾特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融入了玉的变体,并且激发了它与玉的互文关系,从而在其自身的表意领域内引发了异常复杂的语义震荡过程。正是石与玉的互文性令《红楼梦》与石头传说的关系迥异于另两部叙事小说。”[3]38 苏东坡在《怪石供》中写道:“怪石,石似玉者。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在怪石和玉之间建立联系,意在提升石头的地位,这有点像词学史上将词与诗对等起来的“尊体”运动。在苏东坡等士夫文人的努力下,怪石逐渐获得了可以与玉抗衡甚至高于玉的文化地位。有趣的是,从北宋到晚明,与“尊石”潮流相伴而生的,恰是绘画史上士人画或文人画的兴起。正如怪石获得与玉类似的文化地位,绘画也渐渐开始获得与最高级的文艺形式——诗类似的文化地位。绘画地位提升的代价是向诗的标准靠拢,比如再现性被写意性所压抑,甚至需要服从于书法的规则,与职业画家的“院画”“匠画”旨趣迥异的士人画,逐渐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