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关系范畴的美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姚文放,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 扬州 225009)。

原文出处:
探索与争鸣

内容提要:

蒋孔阳在《美学新论》中将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定位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肯定了美是一种关系范畴,从而为解决美学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个可取可行的方案。他确认关系范畴在美学研究中的有效性,及其作为一种传统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源远流长。“多层累的突创”是蒋孔阳具有总结性的核心概念,显而易见,其本根还是通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一概念正是蒋孔阳对于作为关系范畴的美论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新论》可谓其一生美学探索的总结之作。蒋孔阳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磨砺,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新时期重新出发。由于深受时代的感召,凭借多年的积累,他的美学研究进入了爆发期,在中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史以及文艺理论等方面都有重要斩获和不俗建树,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代表其美学理论体系的《美学新论》一书。该书构想于1978年,动笔于1983年,定稿于1992年,出版于1993年,前后十余年,已不止“十年磨一剑”。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确立了作为关系范畴的美论,使之成为矗立于当代美学前沿的皇皇风标。

       美是一种审美关系

       蒋孔阳在《美学新论》“总论”中开宗明义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人们认为美的东西为何成为美的东西?它们是如何产生和创造出来的呢?人又为何能够欣赏它们,创造它们,并认为它们是美的呢?他指出,这就涉及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发生了美学上的关系,这就是审美关系。人间之所以有美,以及人们之所以能够欣赏美,就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种审美关系,因此,“我们认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美学当中的一切问题,都应当放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当中,来加以考察”。①

       做出以上概述是容易的,但要解决具体的问题却并不容易,蒋孔阳提醒:“无论作为关系主体的人,或是作为关系客体的现实,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关系,都既不是简单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都各自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多方面的变化。”②首先,作为关系主体的人,包括自然性与物质性,社会性与精神性,以及历史性等方面。它们相互影响产生和形成了人的生理结构与心理结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然后统一起来,成为具体的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的人。人是作为具有丰富复杂内容的个性化主体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关系的。其次,作为关系客体的客观现实,也是极其丰富复杂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凡是天地之间客观存在的现象,无论是过去的或是现在的,都构成了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客体。再次,主体丰富复杂,客体也丰富复杂,它们所构成的关系当然更是丰富复杂的。它包含了空间关系、时间关系,以及人与现实的关系。而这一切关系,都以人的实践为动力,以客体世界为对象,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构成了整个人类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而审美关系就是这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的一种,正是它构成了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蒋孔阳据此对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分析。其一,通过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感觉器官是人类认识现实的窗口,也是人类和现实发生关系的途径。其二,审美关系是自由的。审美关系之所以为审美关系,就在于它常常能够从主体与客体各自条件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取得自由。其三,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和现实发生的关系,人的本质力量能够得到全面展开。人的本质力量是多方面的,审美关系也是多方面的。其四,审美关系还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感情关系,充满感情色彩应当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总结以上分析,蒋孔阳得出结论:“美和美感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实践的过程中,它们像火与光一样,同时诞生,同时存在。”③这样,蒋孔阳便创建了一个新的概念——关系范畴,并赋予其在美学研究中的关键意义和重要地位。

       美是一种关系范畴

       按说概念范畴是可以也必须分类的,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最早将范畴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时、所处等十种。康德曾强调这种分类工作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此种分类,乃自一共通原理,即判断能力(此与思维能力相同)体系的发展而来。”④他根据量、质、关系、样式四个层面对十二个知性范畴进行分类:量——单一性、复多性、总体性;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关系——实体性、因果性、共存性;样式——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黑格尔也非常重视对概念进行分类,在《逻辑学》《小逻辑》中还对分类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并从普遍、特殊、个别三个层面对“主观概念”进行了分类。其实,一般哲学概念范畴还可以有其他区分方法,如本体性范畴(物质、精神,理、心、体),功能性范畴(作用、职能、功效,用、无用),过程性范畴(历程、转折、发展),认知性范畴(知、识、致知、认识),行为性范畴(行、实践、践履)等。

       美学的范畴可分为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关系范畴三种。实体范畴是指那种实际存在的事物,如高山、长河、落日、明月等;属性范畴是指事物显示的性质、状态、特点,它是附属于实体事物的特性,如形象性、感染性、新颖性、创造性等;关系范畴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并不仅仅简单归结于主体人,也不仅仅直接归结为事物客体,而是存在于两者相互呼应、相互交融的关系之中。

       可以“价值”范畴为例,“价值”范畴并不是实体范畴,也不是属性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它产生于人与事物的相互关系之中。马克思说得简洁:“‘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⑤一定事物的价值与事物本身的属性有关,但又不仅仅归诸事物的属性,它与人对该事物的需要有关,它对人的需要讲话。如果事物不具备一定的符合人的需要的属性,那么,它当然不会有价值,如废弃的垃圾已失去了满足人需要的任何属性,当然无价值可言。如果没有人的需要,尽管事物固有的属性不变,它也无所谓价值,如华贵的珍宝在饥肠辘辘的穷人眼里就缺乏魅力,因为在求食的需要还未满足之前,穷人不会产生欣赏珍宝璀璨光芒的审美需要。因此,价值是在人对事物的需要关系中所产生的新质,是事物能否满足和如何满足人的需要的标志和尺度。

       由此可见,蒋孔阳将“关系范畴”用于美学研究,从而对解决“什么是美”这一美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个可取可行的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