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24)01-0107-11 融媒体是相较于多媒体而言的一个技术概念,约翰·帕夫利克认为,“多媒体是指文本、图片、视频、声音以及这些元素的链接和交互的混合体”。[1]融媒体,是能够带动文学内容跨媒介融合生产、传播、消费的技术化载体,与其相关的术语还有跨媒体、多媒体、全媒体等,这些术语在融媒体文化中经常被混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克拉斯·尼葛洛庞帝指出:“多媒体一方面代表新的内容,一方面也代表用不同的方式来看旧内容。多媒体即是本质上互动的媒体,随着比特数字通用语的出现而产生。同时,它也与计算机成本降低、威力增大和呈爆炸式增长的局面息息相关。”[2]他所称的“多媒体”,突出强调了媒体间的互动、融合和增值性特征,多媒体是一个集合概念,而融媒体是一个展示技术性统一体的概念,或许这里用“融媒体”更为贴切。融媒体技术通过对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的组合与交融,大幅提升了通信的效率与速度。 融媒体作为一种技术形态和应用装置,受到学界颇多关注,[3-4]学界对于其在新闻、影视等传媒领域的传播效力探讨尤甚。然而,从研究的文化触角深入程度来看,融媒体带来的数字审美实践和文化变革,根源于新媒体语言运行组构的新势力,而融媒体组构的语言本质、现实运作能力和叙事变革,才是美学话语探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试图从“语言—现实—叙事—审美”的技术美学潜在组构逻辑出发,展开延伸性的思考,同时也关注到网络数据库在多元媒体中的加持与深度融合,使“融合美学”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突显。融合思维的代入,让新旧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具有了超媒介属性、商业属性和文化再生产属性。由此,关于融媒体中的信息数字化美学建构,就需要重点关注当下文艺所处的媒介环境,考察在媒体语言淘洗与重组中的融合语法和叙事逻辑,通过文学叙事的符号呈现、数码转移和意蕴生发,来全面审视融媒体审美的新变。 一、复合现实 融媒体数据库的参与,将融媒体界面的现实主义审美分为元现实和虚拟现实两部分,前者的主体能够清晰地感受现实世界中的物理空间和审美空间,而后者主要靠主体的幻觉来想象,在媒体搭建的虚拟网络时空中重塑现实,虚拟现实和元现实通过主体意志来进行自由切换。“新的元现实主义建立在幻觉与打破幻觉之间的来回切换中,时而将观众沉浸在幻觉中,时而直接对观众讲话。”[5]212元现实与虚拟现实在融媒体中共同组成了融合化的呈现方式,也就是复合现实。 复合现实成为融媒体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它既能完成图片、录像、录音、数码、文字等技术程序,实现对自然的模拟,也会创生、合成诸如三维动画、语言文字、融创符号等人造现实,这种现实一方面导源于对现实的自然模拟,另一方面则指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修辞场域和象征性、想象性场域。巴赞曾预言,电影技术风格正走向“整体和完整的现实呈现”。[6]而在融媒体时代,影像创造的风格将会达成虚拟界面场景搭建与真实物理现实操控相互协同的“整一”调配效果,由此,依赖自然的元现实与依托新媒体的虚拟现实经常跨界融合,实现了“总体的现实主义”。 融媒体数据库是构造复合现实的关键,也是一个整合了多种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的数据库,包含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成为了融媒体时代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之一。在融媒体矩阵中,所有参与的媒体可以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分类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快速检索和共享利用。 融媒体数据库是存储信息的中枢,由于每个数据库可以承载多个向度的多重索引,因而每条记录数据都时刻处在待命状态,等待用户用定义的字段来筛选,触发它的审美效力。新媒体研究专家列夫·马诺维奇指出,“数据库成为一种隐喻,它把个体和集体文化记忆、文件或实物的集合体,以及各种现象和经验进行概念化的处理”,[5]219然后进行跨媒介编码。 融媒体具有“跨码性”功能,可以依赖计算机跨媒介重新编码,以更为便捷的数字化方式传输信息。例如,“海啸灾难事件”通常会作为新闻信息来处理,而融媒体则可以做出跨码性解读,生成灾难题材电影视频片段、海啸预警机制、难民逃生体验、政府应急救援举措、海啸题材文学,乃至赈灾文艺演出和慈善募捐,等等。媒介信息在融媒体平台被各取所需、按需分发,以模块化、层级性、专题化等方式向计算机、手提电脑、电视、手机等设备,以及应急装备或文艺演出等机构传递。在这样一个模拟的运行过程中,融媒体无疑在信息数据处理中扮演着一个“超媒体”的角色,它不但搜集、加工、整理信息,而且还设计和融合信息,让其更适宜于在不同媒体的文化生态中生存。 融媒体数据库拥有非常庞杂的数码资源和丰富的多元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其中视觉文化资源所占比重最大,仅以流行的短视频资源为例,它作为备选的基础资源,寄存在计算机网络空间数据库中,可为新视频加工和融合提供素材,创作者只需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剪辑、绘图、配音,增加特效、蒙太奇和动态渲染,就可以得到新的创制产品。诚如日本传播学专家中山信弘所指出,融媒体“是将外部情报作为素材,不断收录、利用和进行新创作的工具。所完成的多媒体软件,又进一步会成为第三人创作的素材。可以说,多媒体软件就是为无限变化而存在的。做个比喻,就是通过对信息的二次利用、三次利用、四次利用,可以产生信息的自我增值现象”。[7]在融媒体运行中,真正产生价值增值的环节,在于传播手段和策略,也就是作者和媒体运营商需要设置好导航键,让用户以最便捷、最愉快的方式获取链接,产生主动点击、浏览的意识,触发流量效应。在后现代语境下,人们学会了利用碎片资源进行再生产的技巧,而相较于20世初直接摄取现实的影像、记录瞬间美的摄影,当下创造者拥有了融媒体海量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支撑,可以直接摄取自然界的“回声”,也可以重构已有的数据资源。新的编辑程序为用户提供了对美的印象进行多重比对的可能,因此,美的现实、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美的“对照”融合在一起,激发出对已有之美进行升级改造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