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Halliday(1984)正式提出以来,语法隐喻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功能模式、分层功能模式和分层系统功能模式(张德禄、董娟2014),也可称为早期模式、中期模式和韩礼德及麦蒂森模式(杨炳钧2016)。每一模式都是对前一模式的继承和发展。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利用视域转换的方式,打破学科界限,对语法隐喻展开跨学科研究。主要包括:1)跨语言视角,跨语言语法隐喻既保留了语法隐喻的主要特征,也有其独有特征(林正军、王克非2012);2)认知科学视角,语法隐喻是一种语法范畴的跨越,其实质是“一种范畴重构”(丛迎旭2017:31),隐喻式是“认知主体对一致式进行情景还原、侧重转移、焦点背景识解、隐喻和语法整合的认知加工的产物”(刘婷婷、张奕2014:628);3)教育社会学视角,语法隐喻与语义性原则相关联,语义引力能够明确界定语法隐喻发生的潜势,语义密度能够明确界定语法隐喻发生的一致性与隐喻性程度(罗载兵、蒋宇红2015)。目前,对语法隐喻的跨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隐喻界定和隐喻式内涵阐释等内容上,并未明确阐释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和动态转换性。 分形理论是非线性科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借助自相似性原理洞察无规则现象中隐藏的有序结构,体现的是一种新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分形的自相似性特征既可用来描述植物、雪花等自然物体,也可用来描述风景、音乐,甚至语言。在语言学领域中,用分形理论对语言现象进行的研究和解释主要涉及“对语义修辞和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廖巧云、翁馨2022:24)。对语义修辞的研究主要包括:运用分形理论对隐喻进行研究,提出了“隐喻分形说”(徐盛桓2019,2020);基于分形理论提出歇后语生成机制分形框架(廖巧云、高梦婷2020);将分形理论和对偶性理论相结合提出分析夸张识解机制的“基于分形的对偶推导模型”(廖巧云、翁馨2022)。对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分形的普遍性表现为不同语法环境中呈现相似语义隐型的现象,分形是一种通用语义模式,用来表征符号系统的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Martin & Matthiessen 1991);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概念意义分形思想的梳理(赵文超2016);以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对语言系统的分形特征及其功能变异的探讨(刘向东、王博2021)。分形理论在语义修辞领域的运用说明运用分形理论对语法隐喻研究具有可行性,分形理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中的运用主要集中于意义分形的研究,对语法隐喻的分形研究虽有涉及,但只是提及分形理论有助于理解语法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中一致式和隐喻式的相似性是个模糊变量。基于分形理论,概念语法隐喻可看作是一个可分形的整体,具有自相似性,一致式和隐喻式是整体的分形,从理论上阐释了两者相似性的根源。鉴于此,本研究将运用分形理论来审视和研究概念语法隐喻,构建出概念语法隐喻的分形生成框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概念语法隐喻有哪些分形特征?2)概念语法隐喻的自相似性如何体现?3)如何用分形理论来阐释概念语法隐喻的意义变化? 2.概念语法隐喻分形生成框架 2.1 分形理论 分形(fractal)这一术语来自数学,Mandelbrot在1967年发表的“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标志着分形概念的产生,他之后出版的《分形:形式、机遇与分维》(1977)和《自然界的分形几何》(1982)标志着分形理论进一步成熟。分形理论因其“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规则为复杂结构创建一个模型”(Finlay & Keith 1993:364),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已经被广泛用于生物、医药、经济学等领域来描述自然界之外的事物,近几年也被用于语言学、社会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关于分形的定义有多种阐释,尚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为此,我们只能通过描述分形的一系列特征对分形加以说明。分形主要有五个特征:1)分形在任意小尺度下都具有精细的结构;2)分形无法用经典几何语言来描述;3)分形具有自相似性;4)分形的分形维数严格大于其拓扑维数;5)大多数情况下,分形可由简单的方式定义,其定义具有迭代性(见Falconer 2014:xxviii)。其中,自相似性是分形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分形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一种具有自相似性的现象、图像或者物理过程,而且还应该包括生命和人类社会活动等所有自然发生的过程”(张森文、何振宇2020:28)。 2.2 框架提出 在概念语法隐喻中,一致式和隐喻式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式,但两者之间的区分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渐变性,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体,呈现出自相似特征,这就为运用分形理论对其进行研究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将基于分形理论,探讨概念语法隐喻的分形特征及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的关系,尝试构建出概念语法隐喻的分形生成框架(如下页图l所示): 2.3 框架描述 概念语法隐喻分形生成框架分为三层:语境层、整体概念层和表象层(词汇语法)。具体描述为:在特定的情景语境下,表达主体为实现交际目的,将对交际事件的感知按照一定规则形成概念,并基于概念(整体)的自相似性,对交际事件的某些特征进行提取和加工,然后从概念(整体)的某一外延或内涵特征中选择既能反映概念(整体)特征又能反映表达主体交际目的的表达。同一概念的表达可分为无转换表达和转换表达,两者在表象层(词汇语法)分别表征为一致式和隐喻式,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和同胚性。转换是概念语法隐喻分形生成框架中尤为重要的环节。转换又可依据是否发生性状转换和级阶转换细分为单转换(发生性状转换或级阶转换)和双转换(发生性状转换和级阶转换),性状转换通过内转换和外转换表征为相对应的表象2和表象3,级阶转换通过一级转换和二级转换表征为与之相对应的表象4和表象5,同理,双转换则通过一级级阶转换和二级级阶转换在表象层表征为表象6和表象7。转换过程复杂而又层层关联,在表象层表征出的表象数量是无限的,框架中的数字标注只是概数,并非确数。概念语法隐喻的一致式和隐喻式是一个连续体,框架中通过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划分线和右向箭头将两者间的动态转换特征呈现出来。以下将对本概念语法隐喻分形生成框架从分形特征和分形维数两个方面做进一步阐释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