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审计模式在商誉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夏云,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和内部控制;戴佳艺,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实务。

原文出处:
财务管理研究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4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企业并购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商誉高溢价、高减值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财务报表中高额的商誉减值掩饰了企业许多特质信息,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会被极大扭曲,从而使得财务报表无法展现企业的“真面目”,即商誉及其减值项目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有必要加强监管力度。基于此,2022年5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商誉管理的通知》,以应对商誉问题层出不穷的不利局面,文件指出:可以从加强商誉来源控制、规范商誉计量管理等方面着力解决商誉减值测试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大数据审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审计取证模式,它可以大大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率。现阶段,加强大数据审计模式在商誉审计中应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审计模式对审计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其次讨论了大数据审计模式在商誉审计中的运作流程;最后分析了大数据审计模式在商誉审计中的应用保障条件,其研究结论可供学界讨论与交流。

      1 大数据审计模式对审计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1.1 大数据审计模式的提出背景和技术特征

      2011年,麦肯锡研究院创新性地提出了“大数据”(Big Data)的概念,其将大数据定义为获取、聚合、传递、分析和存储大量的数据。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被逐步应用于各行各业包括审计行业,并不断革新。2019年,习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以科技带动审计的发展。大数据审计中心和大数据审计综合分析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能够加强审计人员逐步培养大数据审计思维,以能够在审计过程中更多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进行审计。2021年,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缩写“INTOSAI”)的大数据工作组第五次会议上,对“大数据审计背景下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究和讨论,并指出在创新审计方法的同时也要关注大数据审计的质量问题。可见,大数据审计时代的到来已然不局限于应用与发展,更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提升大数据审计的应用质量。

      1.2 大数据审计模式对审计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大数据审计模式的提出对审计带来了以下冲击和影响:

      1.2.1 审计理念

      大数据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将逐步形成审计全覆盖理念。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考虑到数据量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更加注重小数据量的精准审计以及阶段性的事后审计。但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逐步代替传统的审计手段,注册会计师已经从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角度来了解和审计被审计单位,逐渐形成审计全覆盖理念。对商誉而言,审计人员过去可能更多在商誉形成后了解其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金额合理性及业务的真实性,如今则会在商誉形成过程中关注商誉的变动、内在变动逻辑和规律,以及未来方向。

      1.2.2 审计方式

      大数据审计模式下,审计方式由现场审计逐渐融入了远程审计。大数据审计模式出现以前,审计人员都要现场去审计,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这样不仅耗费时间,也影响了审计效率。在大数据时代下,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信息也更多储存在网络平台;另一方面,事务所也升级并建立了审计模型和系统,优化了审计方式,审计人员可以直接在系统中获取商誉相关的审计证据,这也让持续跟进被审计单位商誉金额的变化成为可能。当然,审计方式更新换代的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1.2.3 审计抽样模式

      新的审计模式下,审计抽样逐步实现全样本审计。过去,在数据缺乏和取得数据受限制的条件下,当在审计过程面临大量的样本量时,审计人员都主要依靠抽样审计。不过,由于并未获取所有样本,不可避免会忽视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如今,大数据审计模式给事务所带来了福音,技术的进步使得审计人员获取全部数据来进行全样本审计成为可能。这样一来,当企业因为盈余动机而选择多计提商誉减值,以达到增加资产负债率的目的,在抽样审计的情况下很容易遗漏该风险,让企业有虚减利润的可能。而通过全样本审计,则能够大大减少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人员出具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让市场获取正确的信号以使得政府做出更恰当的决策。

      1.2.4 审计证据形式

      新的审计模式下,审计证据形式也逐渐变为多样式的电子审计证据,包括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存储。为适应信息化的环境,审计人员要从过去习惯于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获取审计证据的模式下转变过来。秦荣生认为,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审计证据数据量巨大,多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审计人员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在计算机上分析和获取电子的审计证据。例如,关于商誉的内部控制,大数据审计更加侧重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是在计算机系统基础上获取的电子审计证据,而不再是厚厚的纸质证据,这也减轻审计人员的负担,有助于提升审计效率。

      2 大数据审计模式在商誉审计中的运作流程

      2.1 商誉审计的涵义和特征

      2.1.1 商誉审计的涵义

      商誉,英文为Goodwill,是指企业在相同竞争环境下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它是一种长期资产,其存在依赖于企业的整体环境,不能单独识别。关于商誉会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商誉会计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合并成本与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所占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商誉减值与其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一并检验或确认。本文认为,商誉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产生的商誉进行审计,也就是对上市公司的合并或自身产生的商誉的确认和后续计量的事项进行鉴证,并据此考虑对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的影响,以起到经济监督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