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下半叶,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治理的新期望、对问责制和透明度以及组织控制质量的新要求催生了绩效审计需求,绩效审计作为新公共管理的一种监督手段随之产生(Funnell and Wade,2012)。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早期又被称为“效益审计”,历经探索、发展、全面推进和形成综合审计模式四个阶段,由供给驱动型绩效审计向需求驱动型绩效审计不断转变,呈现出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目标多元化,信息披露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在推动政策贯彻落实,提升财政资金、公共资源质效,促进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 (一)绩效审计的探索阶段(审计署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绩效审计侧重于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人才培养,绩效审计对象以企业为主。审计署成立后,审计机关围绕党的十二大确定的“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党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在对天津铁厂、淮海水泥厂、湖北省监利县食品公司和北京市双桥农场等首批试审项目中探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审计署要求“审计工作要两手抓,既要抓违反财经纪律的审计,又要抓经济效益的审计”,为今后开展效益审计提供了经验借鉴。根据《中国审计史第三卷(上)》,截至1983年底,全国地方审计机关对1263个部门和单位进行了试审,查出问题资金3亿多元,其中,9000多万元属于经济效益问题。1986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1987年审计工作重点目标之一。除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探索,审计署同时还着力于效益审计人才培养。1983~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与澳大利亚审计机关、瑞典审计机关等以合办效益审计培训班、开展学术报告、跨国交流效益审计经验等方式促进了中国效益审计人才培养、效益理念传播,为全面开展效益审计奠定了基础。在国有企业管理混乱、大量亏损的背景下,审计机关在审查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审查被审计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帮助部分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改善经营管理,增收节支,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这一时期,绩效审计被纳入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机关着力于提高宏观管理绩效。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两个延伸”,要求审计机关在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逐步向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同年,《审计工作发展纲要(1991~1995年)》颁布实施,纲要强调了“两个延伸”,并要求审计机关着重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开展审计工作,全国地方审计机关继续实施经济效益审计试点。1992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重点研究探讨了审计监督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会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审计监督是健全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1994年初,中国审计代表团参加中印绩效审计研讨会,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国的宏观经济效益审计》中提出在中国开展宏观绩效审计试点。我国审计机关开展的行业审计、对五省市公路养路费审计都包含宏观管理绩效审计成分。这一时期,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不仅促进了被审计单位微观效益水平的提高,也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提高宏观管理绩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积极作用。 (三)政府绩效审计的全面推进阶段(2002~2015年) 这一时期,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特征主要为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绩效审计,不断加大绩效审计比重。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同年,深圳市审计局开始探索独立型的与国际接轨的绩效审计,在充分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市卫生系统医疗设备采购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的绩效审计项目。2003年,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在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作了《关于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与会委员提出要积极开展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等要求。同年,《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每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效益审计方法体系。《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并建立起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2008~2011年,江苏省审计厅、山东省审计厅、陕西省审计厅、审计署重庆办、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江西省审计厅等都陆续出台关于加强绩效审计的相关文件。2009年审计署以“绩效审计指南研究”为题招标立项多项课题,掀起了绩效审计研究热潮。《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坚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建立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经过探索,各地方审计机关涌现了独具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与此同时,深圳市审计局开始探索专题绩效审计,青岛市审计局开始探索开展“综合目标绩效审计与专题绩效审计融合发展”的绩效审计新路子。 (四)综合审计模式阶段(2016年至今) 这一时期,要求将绩效理念贯穿审计全过程,不再强调独立型的绩效审计,通常是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为平台,在相关审计业务中关注政策、项目、资金和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同时关注其绩效。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推行现代综合审计模式”,要求把绩效理念融入各项审计业务;《“十四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各审计业务类型中增加绩效审计成分,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公平性、可持续发展、安全性等。在综合审计模式阶段,绩效审计成分内含于各类审计业务类型,绩效审计理念贯穿审计全过程,绩效审计内容不断拓展延伸,具体包括政策执行绩效,如政策公平性、政策决策的科学性、政策执行的效率效果、国有企业改革绩效等;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重大投资项目、建设项目绩效等;国有资产、自然资源使用绩效,例如,行政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益、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对重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绩效等。同时,绩效审计更多地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方式进行,更多地关注国家安全,以更好地发挥审计机关作为宏观管理部门的宏观政策工具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