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2年宪法确立审计监督制度以来,40多年间,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审计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审计理论的指引,从审计制度建立至今,审计理论研究经历了从借鉴到创新,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的过程。通过对审计理论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厘清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准确把握审计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理论对审计实务的指引作用,推动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审计相关文章(以国家审计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检索,分析文章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对国家审计理论研究阶段进行划分,并总结出国家审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献概况 (一)文献检索与分析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为系统了解文献数量庞大的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途径,而CiteSpace是近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文献分析工具之一,具有简明性、直观性等特点。为弥补分析工具无法深入阅读的缺陷,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文献阅读、重点事件梳理相结合的方式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和归纳。笔者以“国家审计”“政府审计”“审计监督”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考虑到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不同于审计实务,需要更有深度、更有启发和更有影响力,因此,在初步检索基础上,又筛选出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的文章,同时,剔除会议综述、文献述评、书评类文章,共计1991篇,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样本。 (二)文献数量特征
本文的文献检索从1998年开始,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南京大学于1998年正式推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该索引是我国目前最为权威的分类,被索引的文献往往能够代表该学科的发展趋势,而进入该索引的审计理论研究文献通常是得到学界认可,有一定深度,对审计发展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1994年审计法出台,以及随后出台的审计法实施条例,意味着国家审计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学界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对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也被提上日程。通过检索,将各年实际发文情况做成折线图,同时使用H-P滤波处理,得到发文趋势图,对比实际发文与趋势,得到各年发文缺口(见图1)。从实际发文情况看,2008年增长幅度最大,增加44篇,2009年发文达到129篇,是整个考察期发文量最大的一年,之后有所下降,但总体在100篇左右波动。发文量的突然增加与审计署及学界对审计理论的重视有较大关系。 研究历程 (一)研究阶段划分 在研究阶段划分前,首先明确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概念,即与国家审计实务没有直接关系的研究,可以认为是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为客观展现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时间演变特点,对关键词进行突发性探测,结果如表1所示。突现并非该关键词的突然出现,而是指特定时间段内的数据量显著异常于其他时间段。结合突现关键词和文献内容分析,以及样本文献的年度数量变化,本文将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2001年之前)、快速增长阶段(2002~2011年)、平稳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这种阶段的演进清晰地反映了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演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界对国家审计认识的不同,三个阶段并没有统一的时间界线。 (二)萌芽阶段(2001年之前) 2001年之前,是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萌芽阶段,该阶段在国家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表1可以看到,该阶段的关键词以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为主,这充分反映了在萌芽阶段,审计理论界对审计实务工作的重视。一方面,注重对审计工作本身的探讨。林炳发等(1998)、陈达时(1998)、张晓鸣和李小菊(1998)、郭彩云(1999)、陈正兴(2000)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如何开展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尝试从建章立制、完善机制体制方面,助力审计工作的开展。陈正兴(1998)认为,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审计监督机制。此外,该阶段也将目光转向国外,积极借鉴国外的审计经验,孙宝厚(1999)指出,德国对国家参股企业审计的做法值得借鉴。周兆康和欧阳程(2000)介绍了澳大利亚政府审计的特点,并提出对我国审计工作开展的启示。该阶段是审计实务与审计理论的衔接阶段,因此该阶段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也开始显现(胥连碧,1998;秦荣生,1999)。 (三)快速增长阶段(2002~2011年) 随着国家审计实务工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学者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国家审计究竟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安徽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2)指出,国家审计在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相比萌芽阶段,学界对审计体制等深层次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尹平(2002)探讨了地方审计体制改革问题,指出中央审计机关与地方审计机关在体制改革上,应有所分工和侧重,解决各自不同的体制问题。吴联生(2002)建议改变地方政府审计的双重领导体制为单一的垂直领导体制,将地方审计机关从地方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中脱离出来,业务上和行政上都直接接受审计署的领导。湖北审计学会(2003)对我国审计公告制度进行了探讨。对审计制度研究的大量出现,反映了该阶段对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需求,也说明随着审计工作的持续开展,出现了诸多制约审计工作开展的因素,学界开始从制度上思考与反思。该阶段前期,仍以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为支撑,对国家审计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秦荣生(2004)借助公共受托责任,探讨了政府审计的改革方向。李晓明等(2004)使用公共受托责任分析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同时,学界也开始较全面地总结审计的功能及本质,该阶段突现强度最大的为“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论在学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孟焰和张军(2010)认为“免疫系统”论既反映了受托社会责任要求,又反映了国家审计发展的客观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戚振东和王会金(2011)从适应社会管理新格局、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以及审计治理功能可持续发挥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现的社会协同建构的必要性。陈艳娇和易仁萍(2009)提出一个包含“法律保证、技术保障、人才支撑”在内的三位一体的金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