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类视角下《说文解字》语素存亡的动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卜师霞,张李昕,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以《说文解字》中牛、马、羊三部所收语素为例,选取物类作为研究语素存亡的切入点,从语言与文化互动的关系中探讨语素存亡问题。认为影响语素存亡的社会动因是事物的消亡和概念的非凸显;影响语素存亡的语言动因是词汇系统的变化和语素自身的意义特点和意义发展。这些动因对不同物类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语素存亡是指语素的传承与消亡,能在现代汉语中存留下来的语素为传承语素,反之则为消亡语素。在语素研究中,大多关注传承语素,对消亡语素及消亡词关注较少。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力提出古语消失的四种类型:一是古代事物现代已经不存在了;二是今字替代了古字;三是同义的两字竞争,结果是甲字战胜了乙字;四是由综合变为分析,即由一个字变为几个字。①其后对消亡语素(词)的研究基本沿用此框架增减,或就其中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此外,罗常培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指出,要“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并谈到词语消亡与社会发展的关联。②申小龙③、苏新春④、邢福义⑤在论述“语言-文化”关系中也对消亡语素有所涉及。但在具体研究中,基于“语言-文化”进行语素消亡的研究并未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拟选取“牛”“马”“羊”三个物类作为研究语素存亡的切入点,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言与文化互动的关系中探讨语素存亡问题。由于物类是对事物类别的归纳和划分,语言中的物类划分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民族的集体经验密切相关,物类视角更能够体现生活经验、社会观念、民族文化与语言发展之间的互动。

      本文选取《说文解字》作为研究材料的来源,因为《说文》是中国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其收字代表了周秦时期的书面语字词系统,也基本代表了汉语文言字词系统。因此,将《说文》收字与现代汉语辞书收字进行对比,可以较好地研究和观察消亡语素的相关问题。此外,《说文》部首也为我们从物类视角观察语素消亡提供了便利。

      二、《说文》中设词密度对比

      王宁提出“密度测查”,并以牛部为例,指出“在同类语义场里,词语密度的变化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中,牛以岁龄分的词有4个,以毛色分的词有11个。而汉代以后的常用词里,它的密度逐渐减少,这是随着祭祀、图腾标志与畜牧业的社会作用减小而改变的”。⑥“密度测查”反映了某一具体的物类,和人类生产生活愈为密切,其内部便不断划分下属类别,形成新的概念,词汇密度表达增高;反之,和人类生产生活愈为疏远,其原有的内部划分便逐渐消失,旧有概念不断解构,词汇密度则相对降低。

      在《说文》中对牛、羊、马部收录的单音语素进行下属义类的分析,其占比在前三位的分布为:

      牛部:品类划分(27⑦)>状态行为(9)>与牛有关的人类行为(7)

      马部:品类划分(43)>状态行为(41)>与马有关的人类行为(9)

      羊部:品类划分(15)>状态行为(4)

      在《说文》语素的总设词量上,三个物类具有相似性,即在品类划分上设词密度最高,因此,本文要立足“品类划分”语素来讨论相关问题;在品类的具体划分标准上三部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如下几点来看设词的差异。

      第一,毛色外形的凸显程度不同

      牛的品类上设词主要集中在毛色外形上,这与牛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农耕和祭祀功能相关。在农耕生活中,毛色、外形也是选择牛的品类的重要特征。在祭祀时牛的毛色是否纯一、体态是否完整,均是祭品等级的表现。马在古代则主要用于运输和战争,在社会生活中地位极其重要,因此古人对马的观察非常细致,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描写其外形的语素数量众多、区分详细。和牛、马相比,羊在外形和毛色上设词不多,一是因为羊作为物类,毛色区别不大;二是因为羊在古代主要功能是膳食和祭祀,而在祭祀中,其重要程度远次于牛。

      第二,年龄大小的设词标准不同

      在这些语素中,《羊部》的“羜”“羍”“”有文献用例,例如《诗经》中的“既有肥羜,以速诸父”。《牛部》和《马部》表年龄的语素在文献中用例极少,基本均出现于字书之中。尽管如此,这些语素能够收录在《说文》中仍旧体现了其与古人生活密切的关系。而《牛部》《马部》和《羊部》的区别在于,前两者是以岁龄来命名,后者是以月龄来命名。由于牛、马的主要功能不是食用,一般畜养时间较长,不会主动屠宰,不同年龄的牛、马在具体的农耕和战事中使用的价值是不同的,因而就有了对牛、马以岁龄为标准的细致区分;而羊主要供给肉食,养殖时间较短,因此对其年龄的具体描写以月为单位。

      第三,分类中凸显的使用功能特征不同

      在《马部》中,有的语素是直接以马的优劣程度来命名的。如“,骏马⑧”“骥,千里马也”“骏,马之良材者”“骁,良马也”。还有的语素是从马在驾车中的位置进行区分,如“驸,副马也”“騑,骖,旁马”。在《牛部》中,也有专门为祭祀而设的词,如“牺”,《说文》训释为“宗庙之牲也”。

      实际上,除了品类划分的标准体现了不同物类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不同,在行为状态上,同样可以看到差异,例如《羊部》,由于羊通常是群体放牧,所以对其行为的描写含有群体特征。例如:。由于行为状态不是本文的描写重点,不再具体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