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随着时间技术本身的不断更新,随着钟表的发明,时间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时间技术、时间制度、时间伦理等共同作用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短期内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6,足见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速度之规模,也正因此,刘易斯·芒福德(L.Mumford)才说:“现代工业时代的关键机器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2]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从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到生活节奏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变迁,“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34-35。最终,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主导的现代社会全面进入了加速时代。 正如德国当代思想家彼得·康纳德(B.Conrad)所言:“现代性就是时间的加速。”[3]19英国学者科尔维尔(L.Colvile)也指出,“我们的生活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节奏越来越快。”[4]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第五代杰出代表哈尔特穆特·罗萨(H.Rosa)则将整个现代社会的核心逻辑集中在时间结构方面,并由此展开了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建设思路,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时间结构在发展中所展现的结果就是以加速为首要特征的。过程和事件的加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3]序言11加速本来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进而实现现代思想所追求的自由和解放的社会理想的必要途径或生活模式。然而,当整个世界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快,快到人自身都无法控制时,“加速的力量就不再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而是成为一种奴役人们的压力”[5]110。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实践以及日常生活领域,还突出表现在教育实践领域。 在由现代性时间技术、时间制度和时间伦理等所奠基的加速时代,统一的、标准化的、精确的、线性的、外在的、工具性的时间形态全面主导了现代教育实践的运行逻辑。由此现代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普遍流行的怪现象,如“起跑线”“超前”“倒计时”等。公共学校教育之外,由资本推动的市场教育机构蓬勃发展,学生学校教育之外的自由时间被剥夺殆尽。以提升、增强和发展物质世界的时间技术或模式来操控生命实践的教育事业,其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目标的消极影响难以估量。正因如此,深刻反思和批判现代加速时代的教育时间结构及其困境,并寻求应对之策,不仅是教育实践自在发展的逻辑要求,也是积极回应教育变革的时代需要。 一、加速时代的教育时间印象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间结构或时间模式,对于人们来说,也意味着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要想检视我们的生活结构与质量,就必须聚焦于我们的时间模式。”[5]3对于教育生活而言,也是如此。作为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类型之一,教育生活既受到总体性的社会时间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也具有自在的时间属性。这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冲突,展示出教育时间的动态结构和模式特征。对于当今时代而言,教育生活正深处加速时代的时间结构漩涡之中,其实践展开和运转过程充分表现了加速时代的时间特质。 (一)教育技术变革加速 加速时代教育时间的首要表现是教育技术变革的加速。高速度是现代时间最为突出的特征,这尤其表现在技术变革方面。1959年集成电路问世,迄至2000年,晶体管价格已下降了几百万倍:这意味着电子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40余年间加速(缩短)了上百万倍。[6]实际上,集成电路的发明人戈登·摩尔早就发现和指出了信息技术变革的加速规律,即“摩尔定律”。而当代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则结合当代社会技术变革速度的新变化指出“摩尔范式也不是最后的范式”,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持续指数级增长”,这就是“超摩尔定律”。[7]31-41也就是说,“大多数对于未来技术的预测,都低估了未来发展的力量,因为这种预测主要基于‘直觉线性’增长观而非‘历史指数增长’观”[7]3。库兹韦尔告诉我们的是,不要低估技术变革的加速度,它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快。 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早在5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指出:“科学和技术从未像现在这样突出地显示出它们的威力和潜力。”[8]其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发布的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再次强调:“人类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中蕴含着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双重可能性。要想以解放性的、公正和可持续的方式受益,我们必须了解并管理各种机会和风险。”[9] 对于今天的教育实践而言,教育技术变革的速度随着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变得越来越快。尤其近几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广泛传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技术环境和技术手段正在快速变化,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再也无法想象某种固定的教育管理方式、教学方式或家校合作方式的长期持续性。“一支粉笔写春秋”的充满诗意的教学生活在不断更新的教育技术的裹挟之下,正汇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一去不返。对于教师而言,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成为加速时代与时俱进的教育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学生而言,不断掌握新的学习技术,并学会适应对应的学习生活方式,就成为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成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