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实践与研究型审计的嵌入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歆,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审计理论与公司财务研究;王月,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审计理论与公司财务研究。

原文出处: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并在考察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征程中,必须持续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稳步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

      国家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建立有机审计体系、促进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是国家审计的重要职责。乡村振兴战略工程量大、涉及面广、相关政策资金种类繁多,审计监督过程中经常面临资金分类缺乏共识、审计实施难等困境。国家审计如何应对乡村振兴项目审计中的一系列现实难题,迫切需要新的解决办法。《“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的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为解决乡村振兴审计中的问题提供了契机。在实务中,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将研究型审计运用于乡村振兴审计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与成效。当前,研究型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乡村振兴审计过程中如何开展和运用研究型审计,现有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见。本文在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背景及研究型审计内涵与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现实困境,理清乡村振兴实践中研究型审计的主要内容,并结合项目实践和审计项目的开展阶段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引入并分析研究型审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二、相关概念与政策背景

      (一)乡村振兴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最艰巨的任务。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处于高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落后、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治。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及政策体系,统筹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以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振兴。2018年,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成为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行动纲领①。

      乡村振兴的实现,一靠部署,二靠落实。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实过程中逐渐凸显出一些现实问题:在政策落实方面,部分地区存在配套政策与基层实际情况不符合、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目标不科学、政策落实不精准或不达标等问题;在乡村振兴项目发展方面,存在着建设进展缓慢、建后运营不佳等情况;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资金闲置、滥用、管理不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

      (二)研究型审计

      2009年,审计署南京特派办首次提出从研究的视角、用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审计工作。相关正式文件中提到研究型审计是在2021年1月15日,审计署在《关于全国审计机关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中要求“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

      关于研究型审计的定义,学者们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有的学者认为,研究型审计是一种审计思维,将研究的理念和思维贯穿于计划立项、项目实施、报告整改的全过程;有的学者认为研究型审计是一种工作方法,从审计实践中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将审计实务上升到理论;有的学者认为研究型审计是一种探索型的审计组织方式。现有文献对研究型审计的表述和定义多有出入,但都表明研究型审计是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其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审计本身的研究,研究审计中“人”的问题、审计准则的问题、审计成果转化的问题;二是对审计对象的研究,研究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运营、研究审计发现的问题。关于研究型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还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理解。从宏观层面来看,审计监督的政治性、政策性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不断加强,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财经活动,研究型审计需要研究审计标准、审计范围、审计技术方法及人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与更新,把审计职责放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去分析,升华审计成果。从微观层面来看,研究是服务于审计工作的需要,研究型审计聚焦于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开展与实施,边研究边审计,在实践层面用逻辑性思维解决具体的审计问题,将研究贯穿于审前—审中—审后全过程。

      综合上述观点,并参考许汉友等的研究,本文所称的研究型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实施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解决目前乡村振兴审计中的现实难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的一种审计组织方式。

      三、乡村振兴审计的现实困境

      为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文化建设相关的政策。各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也制定了乡村振兴政策配套措施。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受信息不对称、政策目标多样性、执行中的形式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中存在执行低效或无效的情况,无法达到既定目标。为此,审计署2018年8月印发了《关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审计监督的意见》,要求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审计监督。近几年来,审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免疫预警、监督问责和纠偏修正的功能。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乡村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乡村振兴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受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进程影响,乡村振兴审计所承担的任务、职责逐渐发生变化,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变得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审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揭示和纠正乡村振兴政策执行中的风险隐患和违法违纪行为,还要发现政策执行相关的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政策完善建议。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受如下现实困境的影响,乡村振兴审计未能充分发挥其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进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