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的技术装置:网吧平台“顺网”的技术化封装与物质性变迁

作 者:
王喆 

作者简介:
王喆,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站博士后,电子邮箱:thethe.wang@foxmail.com。

原文出处:
国际新闻界

内容提要:

顺网于2005年推出的“网维大师”只是一个辅助网吧进行信息安全维护的软件,但逐步拓展为一个“顺网云海”的泛娱乐平台,这是互联网进入中国初期时所难以预料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方案。本研究以网吧演化进程中的重要平台“顺网”作为研究案例,梳理出顺网平台化过程中的技术化封装与物质性变迁:将自上而下的网吧监管和自下而上的网吧维护封装到技术平台之中,逐步将硬件封装到软件背后的黑箱,并通过捕获其他第三方技术完成了从网吧管理软件到泛娱乐平台的转化。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虚—实、线上—线下、话语—技术、商业—公共的权力争夺和关系切换,促成网吧从实体共用空间变为了云游戏算力池,并生产出关于不断升级、持续竞演的技术修辞。本研究强调媒介物质性中的动态性、生成性和批判性,尤其是多个行动者及其目标的互动如何在管制、商业和技术形态上完成实体化,重视本土化发展脉络也可以拓展媒介物质性研究的批判维度。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24 年 02 期

字号:

       DOI:10.13495/j.cnki.cjjc.2023.08.004

       1995年,北京中关村白颐路口立起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而广告牌向北1500米,就是作为网络接入点的“网络科教馆”,可以让各界人士免费学习上网,它隶属于瀛海威信息通讯公司。随后几年,环中关村地段的网吧越开越多、越开越大,接入互联网就似乎连接了现代性。当互联网作为新的“技术神话”进入中国,恰是网吧让虚拟世界、网络空间这些较为抽象的技术想象和看似“不具实体的空间(spaceless space)”(Castells,1996)有了实体承载。

       承载互联网技术想象的物质基础并非一成不变,“其动力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过程性特征”(拉金,2008/2013:11)。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网吧空间中放置着一台台电脑终端,人们靠在座椅上操纵鼠标或键盘。然而,这看似简单的人和互联网的对接中,逐步介入了试图自我隐身的硬设施和软环境,叠加了持续更新的媒介界面,以勾连网吧空间、互联网文化及互联网治理。比如,来到网吧使用电脑上网的网民,并非直接登入游戏、视频等娱乐应用,而是需要先打开“顺网云海”网吧平台,通过它来连接自己的娱乐目标。2009年,顺网成功登录深圳股票交易所,短短几年,以服务商的出身做成了网吧行业龙头。顺网发展脉络贯穿了网吧社会功能的改变、互联网监管的技术实践,以及资本对娱乐消费的开发。

       为此,本研究选择“顺网”作为典型案例,尝试进行媒介物质性的批判性延展,以彰显“平台之所以成为平台”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过程。顺网与网吧恰似一种黄蜂与兰花之间的生成关系,顺网诞生于何种社会、经济和文化脉络之下?顺网如何与网吧的发展相互纠缠,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演变?这些过程性特征和权力关系如何封装于顺网的形式物质性之中?在此生成过程中,当一个媒介处于某个特定的中间位置时,它所具有的地位和权力如何发生改变,又生产了何种技术话语?从顺网透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是以媒介物质性观点来看待多个行动者及其目标的互动,他们的目标如何在管制、商业和技术形态上完成实体化,并让我们反思如何将媒介物质性研究置于本土化脉络之中。

       一、文献综述

       (一)物质性视角下的平台研究

       互联网已成为了像空气、水和电一样理所当然的存在,化为了非物质的源源不断的数字流。类似宽泛的论断将互联网想象为由二进制编码构成的、脱离于物质空间的虚拟空间,但媒介物质性研究旨在将互联网“落实”:即便是看起来非物质的信息也不可能脱离物质形式而存在(Hondros,2015)。“平台”一般被视作以软件服务为核心的新商业模式。作为平台研究的重要推动者,Gillespie(2010)指出可将媒介技术理解为复杂的“社会—物质”现象。从媒介物质性出发,强调平台作为可编程的技术装置、可连接的异质性行动者等(Plantin et al.,2018),便可同时关照“作为平台”和“成为平台”两个维度。

       平台的设计和管理往往会同时牵涉软基础设施和硬基础设施——厚重或固定的和轻型或可移动的,甚至还有文化基础设施。“网站(通讯)协议(protocols)和大坝及高速公路一样,都是基础设施”,而文化基础设施则包括了宗教、语言、法律等观念本身(彼得斯,2015/2021:37)。可以说,平台协调了媒介物资和传播实践,也整合了软硬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软件功能、平台界面等隐喻性任务模型的存在看上去是非物质性的,但无法独立于存储设备、服务器、电源等物质性限制而存在;信息和数据在网吧里的存储、传递、流动也依赖于线路、终端、路由器、管理软件等媒介物在此空间中的分布和组织。在凸显实存的同时,具有决定性的物质基底较易被视为一种自然化存在,或者单一的整体性力量(束开荣,2021)。然而物质性并非是一成不变、互不相干的存在:物质永远是物质的运动,彼此间的关系不应被理解为多个成型之物的相遇,而是物在相遇中不断更新边界(Sheldon,2015)。

       对这一历时性动态过程,本研究引入语境取向(Plantin & De Seta,2019)来持续校准:即便有着抽象化、普遍化、标准化的底层逻辑,但平台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会显示出不同的样貌;其次,平台作为一个复杂的集合体,牵涉到空间、物品和人等多种行动单元和行动者,“传播的物质性分析意味着对物质性与社会性如何交织的分析”(戴宇辰,2020)。因而,物质性视角下的平台研究可以从“作为平台”的语境之中探究其技术—经济逻辑,在“成为平台”的变迁之中探究其社会—文化逻辑。

       (二)网吧转型中的物质性变迁

       网吧和顺网一度是共同依存、相互叠加的关系,而所谓的“转型”总是建立在基础设施是稳定互助、平滑运作的假定之上。但从结果来看,实体空间中的网吧被网络空间中的顺网逐步侵吞,并进行再组织——网吧从新兴技术空间变为了一个转角存在,从互联网产业的增长亮点变为“夕阳产业”,好像技术再转一个弯就要将其抛下。既往牵涉到网吧的学术研究往往以社会阶层切入,对其进行社会空间定位,归纳为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现象(丁未,2014;邱林川,2013;田丰,林凯玄,2020),或是研究“去网吧”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互联网体验(楚亚杰,2017),产业研究则将其没落视为个人电脑和手机智能媒体终端兴起的必然结果。而本研究希望让网吧平台变得更为可见,以一个居间视点穿透基于网吧空间的互联网体验、治理和想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