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话语在现实与理论之复杂互动中的建构、演进、绞缠与意义

作 者:
张法 

作者简介:
张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形成的现代型艺术,其核心概念为“艺术哲学即美学”。20世纪初产生了与之不同的艺术科学。到20世纪中期,又回到“美学即艺术哲学”。这两次“艺术哲学即美学”的核心内容不同,前者重在艺术门类体系,后者重在概念分析。在艺术科学的演进历史中,艺术史取得成功,产生了“艺术理论”一词的两种不同内涵,由此造就了“艺术”概念的复杂性。美学—艺术哲学—艺术科学进入中国后,一方面仍以“艺术”为总名,体现在哲学和学科体系当中,另一方面则以“文艺”为总名,体现在体制和学科两个方面。“艺术”和“文艺”的语汇悖论由此形成。进而形成了“中国艺术”(或曰“文艺”)两种总名、三套体系和三套话语的局面。艺术话语在世界与中国均呈现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内蕴着世界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J01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是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这一新型艺术的形成产生了三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形成了哲学层面的艺术话语,即美学—艺术哲学;二是以新型艺术为框架回望历史,一种从原始时代向现代发展的艺术史得以建构;三是随着现代化向世界的扩展,西方现代形成的艺术及其理论形态亦向着非西方文化演进,并在与各非西方文化的互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以新型艺术框架为基础,各具特色的艺术体系和理论形态,呈现出极为复杂且波澜壮阔的艺术和思想景观。而中国在走向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则形成了既与西方理论话语相关联又与之有所不同的艺术之理论话语,这一关联、互动与差异使得目前中国的艺术理论话语仍处在一片“混乱”当中。于是,从世界的角度梳理艺术理论话语的建立、演进与展开,呈现现代型艺术在西方的建立以及由是在理论话语上的演进,特别是凸显其复杂性,是理解世界现代性进入中国并引起中国艺术观念变化,进而进行理论建构及复杂展开的基础。由于问题庞杂,本文拟分为西方与中国两个部分,先讲艺术理论话语在西方的演进,再讲中国按照西方新型艺术框架对自身理论话语的重建。在西方,艺术理论话语的演进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即现代型艺术形成期,其理论话语主要关键词有四:“心创艺术”(Arti del Disegno)、“美的艺术”“美学”与“艺术哲学”。二是20世纪初至今,即现代型艺术转变期,其理论话语的主要关键词亦为四个:“艺术科学”“艺术理论”“美学”和“艺术哲学”——与前一阶段相比,这里“美学”与“艺术哲学”就语词而言是旧的,就内容而言是新的。而在中国,艺术理论话语的演进则体现为上下两段:一是从19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初潮到20世纪80年代,此为艺术理论话语的定型期,从“上艺”“雅艺”“美艺”,到“美术”再到“艺术”,展开为三大核心词——“文艺”“美学”“艺术学”,其中“文艺”是主潮;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学科体系中艺术学的突出和演进,形成了“艺术学”“文艺”“美学”这三种既有所关联又各不相同的理论话语。

       仅仅列出艺术在西方与中国理论话语之间的差异,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其复杂性。下面先讲新型艺术在西方的产生及理论话语的建立与演进。

       一 艺术哲学—美学:新型艺术体系和理论的形成

       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前属“泛艺术”阶段。如古希腊的“τεχνη”(艺术),包括理发、造船、几何、天文等。中世纪的“ars”(艺术)则分为以动手为主的“mechanical art”(机械七艺)和以用心为主的“liberal art”(自由七艺)。前者包括编织、商贸、农业、狩猎、医学、演剧与装备(建筑、雕塑、绘画皆属“装备”艺术),后者包括语法、逻辑、修辞、算术、音乐、几何和天文。诸非西方文化在现代性之前的艺术亦属“泛艺术”。比如中国古代,在正史中以《隋书·艺术传》为例,“艺术”内容包括历法、卜筮、医巫、音律、相术与工艺。①以此可知,自文艺复兴以来产生的新型艺术体系对于世界现代性的知识体系建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自文艺复兴开始,世界现代性则按照新的思想体系开启了与之前泛艺术不同的新型艺术。从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以巴托(C.Batteux)的《由单一原则而来的美的艺术》(1947年)为标志,艺术完成了新名称与体系的构建。从最终结果上看,其内容由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七大门类构成,其名称(以西方主要语言为代表)为“美的艺术”(法语“Beaux art”、英语“Fine art”以及德语“Schne Kunst”)。艺术是由对美的追求产生的,因而是美的艺术,这与以前“泛艺术”的性质完全不同。新型的美的艺术之产生与现代性以来的新型思想体系紧密关联。“美”是什么,自柏拉图以来皆是从客观上去追问和进行定义的,要把这定义放到经验和实证中给予理论解说甚难,毕竟“各美其美”的现象随处可见。而近代以来这一探究转向主体追问,一个事物之所以为“美”就在于人对之有了美的感觉,因而“人的主体的美感是什么或如何定义”,成为确定美的关键。而其解答则从英国经验主义那种超功利的内在感官的美之“趣味”,到德国理性主义以旧词新义的方式命名专门的“美感”。从词汇使用上看,从希腊文的“”(一般感性)到拉丁文的“aesthetica”这一为鲍姆加登(A.Baumgarten)拿来专门使用的“美感”一词,普及到现代欧洲语言当中,成为英语的“aesthetics”,德语的“”,以及法语的“esthétique”。从理论上讲,从英国的夏夫兹伯里到德国的鲍姆加登乃至康德,美的本质被以“美感”的方式确定下来。美感是一种快感,但不是感官的快适,不是功利的快乐,也非知识的愉快,更非道德的喜悦。当一种快感既非由感官、功利而来,也非自知识、道德而来,那它就是美感。一言以蔽之——美感是非功利的快感。由于美感在美的研究中具有的核心和基础地位,“aesthetics”一词同时就成为该学科之名称——“美学”(Aesthetics)。然而,美感是一种内在心理状态,它是如何外化为客观的美进而成为客观、固定的研究对象的呢?美的艺术的产生,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客观对象。一方面,美的艺术是艺术家美感的产物,另一方面,美纯粹地体现在美的艺术中。社会和自然中都有美,但其美与功利、知识、道德等相混杂,而艺术是专为美而产生出来的。西方现代以来对艺术的基本观念是,艺术乃虚构之物,从而不是现实,不能按现实去对待。正是艺术按照美的形式,通过虚构,创造出来纯美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哲学即是美学。正如黑格尔《美学》开宗明义:“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艺术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黑格尔,第3页)又说:“我们这门学科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同上,第3-4页)美学从兴起始即分三大方向。一是专门的美感研究,与美学的起源核心相关,也与美学进入日常感受相关;二是对美与崇高的研究,源于美感与西方型的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之关系;三是艺术哲学,关系着美的经典体现,通过对艺术的研究来总结出美的根本规律。其中第一和第二方向最终都凝结、集中到了艺术上,以艺术的样态呈现出来。因此,说“美学即艺术哲学”,这就抓住了美学的本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