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及有关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繁仁,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曾繁仁,男,安徽泾县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生态美学,从广义方面说,即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应从大历史观着眼,从经济与社会、哲学与美学转型的视角认识这种转型的必然性;从狭义方面说,生态美学是当代的自然生态美学,不同于人化自然的实践美学,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共生之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为“生生美学”。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4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23)03-0035-09

       DOI:10.15983/j.cnki.sxss.2023.0704

       最近,陕西师范大学的杜学敏将他的新著《自然与美:现代性自然美学导论》寄给我。阅读该书后,我觉得这是近期自然美研究的一部具有相当分量的论著。该书既坚持了“实践美学”的自然美是“人化自然”的观点,又指出了其“过度主体性的局限”。[1]263该书用较多篇幅讨论了与自然美研究相关的生态美学问题,对生态美学研究既不乏肯定之语,比如,认为生态美学在自然美研究上具有“启迪与借鉴意义,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视之为中国当代自然美研究的一个历史阶段”,但也尖锐地指出了生态美学的“美学学理内涵付诸阙如”的问题,建议继续探索“提炼出更为核心的生态美学学科原理”,[1]262-263并具体提出了需要继续探索的与学理有关的若干论题。杜学敏的著作继承了中国近代学术评价之“同情的理解”的风格,这于我既有鼓励,又有批评与激励,也使我想起了2001年11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走向较为自觉的学术建设与集约性研究的开端,也是我本人踏入生态美学研究之途的开端。此后20多年,可以说,我都是在努力做这件事情。而且,《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我国少有的对生态美学研究给予积极支持的重要学术杂志。杜学敏对生态美学的质询与批评,对于从事生态美学研究的学者,特别是我本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激励,使我在年过八旬后还能感受到浓郁的学术气氛,体会到学术在批评与论争中前进发展的真理。曾经有一位西方美学研究的同行跟我说,他的文章发表后如果没有收到学界的反响特别是批评,他就会觉得很惶恐。我对此至今印象深刻,也努力培养自己这样的心态。

       对于生态美学,杜学敏的论著提出的论题较多,我将之归纳为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生态美学视域中的自然审美问题以及生态美学的价值意义等三方面。本文努力给予积极回应。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生态美学有多种形态,我个人坚持的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立场,因此,我的答复只能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一、关于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关于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杜学敏在论著中提出:“生态美学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学科?或者说生态美学如何真正获得自己严格的学科定位?”[1]262类似的问题,此前已有不少学者质疑过。首先需要说明的是,2001年前后,生态美学刚刚兴起,还未被多数同行接受。根据国际公认的学科特征,所谓学科必须“拥有一个有机的知识主体,各种独特的研究方法,一个对本研究领域的基本思想有着共识的学者群体”[2]313。照此标准,当时的生态美学当然不具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所以,我在2002年指出:“生态美学目前尚在形成过程中,只是一种发展中的美学理论形态,还不具备一个学科的特点”[3]50。但时至今日,在我国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生态美学已经成为我国热点学科之一,不仅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愈来愈多,而且与国际相关学术研究的互动也越来越活跃,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认可,在此情况下讨论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学科定位是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即为什么与是什么的问题。所谓“为什么”,也就是在国内实践美学仍然具有很强的阐释力,而国外环境美学已经非常流行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提出“生态美学”?所谓“是什么”,即生态美学具有哪些特殊的内涵?对于生态美学学科定位的确定,首先要从时代社会与哲学美学等大处着眼。也就是说,生态美学的提出及其定位,应从百年不遇之社会之大变局这样的历史观出发加以考虑。这个大变局必然地包含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包含着3年来新冠疫情的蔓延等问题。所谓大道理管着小道理,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生态美学的出场。我在参加2001年“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时,曾在发言中对生态美学下了狭义与广义的论断:“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审美观。”[4]70对于生态美学的定义,我们就从这个论断出发。首先说“广义的生态美学”。目前来说,从广义的视角看,所谓生态美学就是当前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这里涉及目前经济、社会、哲学和美学的四大转型:即时代方面由工业文明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的转型,哲学上由传统认识论到生态存在论,以及由人与自然二分对立的思维模式到两者融合的生态现象学的转型,美学上由传统认识论实践美学到生态存在论美学的转型,文化上由西方中心到中国文化逐步复兴的转型。从时代方面说,当前的时代已经由现代工业文明过渡到后现代的生态文明。这样的时代过渡在世界范围内早在20世纪即已开始。首先是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保罗·克鲁岑提出的“人类世”的到来,他于2000年提出人类的活动对于地球的改变已经开创了一个新的地质“人类世”时代。①在这个时代,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加剧,人类成为影响自然环境演化的最重要力量,特别在过去的1个世纪,城市化的速度增加了10倍,几代人将把几百万年形成的化石燃料消耗殆尽。人类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必将迅速走向毁灭。2022年召开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会议宣布: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约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众多科学家与有关学者早就对生态灾难的来临提出警示。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逝世之前完成的巨著《人类与大地母亲》的最后说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5]529人类对时代的转型即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采取的行动可以追溯到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全球环境会议,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与自然“共生”以及发展与环保“双赢”的宣言。我国从2005年开始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论题,2012年生态文明新时代全面启动。3年来,新冠疫情爆发与蔓延,全球数百万人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而其流行并未终止。这一切无不告诉我们:生态文明时代是人类绕不过去的选择,人与自然共生,敬畏、尊重自然是人类的唯一出路。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学术,都要置于生态文明时代的语境之下,我们的美学也只能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生态的维度是美学最重要的维度,而不是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