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射:交际互动的重要特征 口语会话是在参与者相互协商、共同参与中在线生成的,会话分析与互动语言学者将这种在线生成的规律总结为“投射性”(projectability)①。投射(projection)指的是一个结构的前面部分可以预示其后面部分的轨迹,从而使会话参与者能够预测该结构何时结束②。投射以语言和其他整体结构的知识为前提,发话人和受话人可以依据对语言的共有知识来进行投射和识解投射。可投射性“是人类交际互动的重要特征”③,它对描写与解释话轮组织、话语进程、立场表达、社会行为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语言的投射性特征,汉语学界其实已较早注意到了。如吕叔湘指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听话人会根据前一说话人所述内容“反复试验”,并对其即将要讲述的话语进行“猜测”④。吕叔湘所言的“猜测”触及了口语的投射性本质特征。投射作为口语的重要特性,口语互动研究中常有涉及,但是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很有必要做专门的探讨。根据笔者所阅文献与思考,我们认为投射具有以下特征。 投射具有结构层级性,可以作用于语言的宏观与微观等不同层级的结构组织中。Schegloff曾对宏观投射和微观投射进行了区分,指出宏观投射是指对TCU和话轮整体结构组织的投射,即“这是哪种类型的TCU,进行中的TCU处于该结构的什么位置;如果是多单位话轮,那么这是哪种多单位话轮,该结构会投射出什么样的形式或轨迹,进行中的话轮正处于该形式或轨迹的什么位置”。微观投射是对构建TCU的语言进行局部投射,即“构成该TCU的是何种结构,与之相关的下一单位是什么;当前使用的是哪个词,它投射的下一个词以及下一个音是什么;它投射出的后续内容是什么”⑤。这两种投射虽然作用于不同的层级结构,但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投射具有内容层次性,可以作用于不同层次的语言内容要素。Auer区分了不同层次的投射,包括行为投射、序列投射(相邻语对和其他格式)、基于内容的投射、句法投射和语音投射等⑥。Couper-Kuhlen和Selting则将投射分为词汇—语义和语用投射、行为/特定活动类型的投射、韵律投射⑦。 投射具有语法项目性质差异,不同的语法项目其投射功能与能力也不相同。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特定的结构、行为或立场倾向于使用特定的语法项目投射。如,涉及对立或不相容立场的对比,可以通过反义词、否定词、比较词、连词、表示对比的副词等手段来表达。又如,在日语中,副词/状语与可投射性的动态密切相关,可以提供初步线索,预告什么样的谓语可能会完成正在进行的话轮,是参与者提前预测即将到来的谓语类型的一种手段⑧。第二,投射能力有无与投射能力高低与特定语法项目有关。根据学界已有研究,介词与副词具有较强的投射能力。如,介词能够用作“增额诱发语”(increment elicitor),作为语法投射词⑨。 投射时间具有跨语言差异性,不同语言中投射实现的时间早晚有别。有些语言的结构特征可以实现“早投射”(early projection),如德语、英语等语言句法成分语序严格,SV(O)句式使语言中的小句和句子可以实现早投射。因此,德语成分出现的顺序会根据不同小句的类型而变化,语法规则既能实现早投射,又能清楚地指示出可能的结束处。比方,在德语中,介词以极具说服力的方式预构了后面的句子成分(即名词短语必然紧随其后),有些词如und(相当于and)或oder(相当于or)等连词,产生于句法闭合之后,能够以一种模糊的方式预测句法继续⑩。在英语等早投射语言中,复合TCU格式前件的开头通常会投射出后件(如“if X,Y” “X said→Y”)(11)。而日语是动词居尾或谓语居尾,成分的SOV常规顺序使受话人能够预测当前单位可能结束处的时刻出现得较晚,被认为是“延迟投射”(delayed projection)。 连词作为会话交际中的一类重要互动资源,具有较强的投射性。鉴于此,本文拟以汉语的连词为例,对其开展专门研究。具体讨论三个问题:1.连词对语法结构的投射;2.连词对互动功能的投射;3.连词对社会行为的投射。 二、连词对语法结构的投射 连词对语法结构的投射可以分为微观投射与宏观投射两种类型。 (一)微观投射 连词在微观层面的投射主要体现在话轮首和话轮中位置。话轮首和话轮中是连词较为偏好的位置分布,连词在话轮首与话轮中的强势分布意味着连词之后句法结构仍在延续,不断投射出与之相关的下一个词、短语、小句甚至复句中的后续句(12),有时还会形成如故事讲述式的长序列,具有后向衔接与后项连贯性。请看一例:
例(1)中,W与Y为同专业同学,在交谈中提到了已毕业的师姐,这位师姐本、硕阶段教育背景与W一致,因此在提及这位师姐毕业后的去向并表达了自己的评价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与师姐之间的关系渊源上。在叙叙师姐工作不如意的原因时,W一连用了多个连词(或关联性副词),如“然后”“但是”“因为”“其实”等,来不断投射后续即将出现的话语,连词的出现也提示着听话人言者话语未竟,仍有继续产出的可能。 上例,“因为”出现的次数较多,功能却有所不同。09行中W再次产出“因为”是由于Y在05行、07-08行提出自己的猜想,打断了W预定的会话进程,使得04行“因为”居尾,投射内容未尽。因此,09行“因为”的使用既起到重新联结之前被打断话语的作用,又继续投射后续即将出现的会话进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