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战略。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决定了第三次分配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属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等进程中,第三次分配发挥了重要作用,倾注了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在每次灾难应对和灾后重建中,我国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内容、形式、中国特色和独特作用均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信任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第三次分配的各参与主体之间产生认识偏差,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把社会主义的第三次分配行为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公益捐赠行为或供给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把第三次分配的供给方误认为政府的“劫富济贫”等行为。这些认识偏差严重阻碍了第三次分配的健康运行,不利于客观发挥和评价第三次分配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因此,正确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容、完善第三次分配的体系、壮大第三次分配的能力,是实务界和理论界需要探讨的重要议题。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在增进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多元共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术界也基于“制度信任”“合作信任”等视角论证了国家审计信任治理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因此,稳预期也是国家审计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审计发挥社会信任治理作用的重要途径。第三次分配各参与主体对第三次分配的认识偏差,从浅层次上看是源于国家信任机制的不健全,从深层次上看则是源于各主体对第三次分配动因和结果预期的不稳定。 基于此,本文将以稳预期为视角,基于国家治理论,构建“理念—体系—能力”分析框架,探讨国家审计对第三次分配供给的治理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这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一是基于“稳预期”视角,提出了国家审计在第三次分配供给中的治理作用,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应用研究。第三次分配作为国家分配体系的高级发展阶段,处于道德等上层建筑层面,是自愿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行为,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探讨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生成逻辑和优化路径,但是现有文献较少关注第三次分配供给是基于心理规律和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前提,更少从国家审计稳预期作用视角研究第三次分配供给的治理机理。本文不仅探讨了第三次分配各参与方的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的心理作用,而且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分析了国家审计在动机预期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能更全面地刻画国家审计对第三次分配供给的治理机理。二是本文从第三次分配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了“理念—体系—能力”分析框架,动态分析了国家审计对第三次分配的治理作用,提炼了第三次分配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打破了静态研究第三次分配的局限,为国家审计功能发挥提供了新视角。 二、文献综述 国家审计对社会分配的治理作用可以分为对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治理作用。第一次分配注重效率,第二次分配注重公平,因此本文从国家审计对社会效率的治理研究、国家审计对社会公平的治理研究和国家审计对第三次分配的治理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一)国家审计对社会效率的治理研究 现有文献聚焦于从国有企业创新与政府治理维度探索国家审计对社会效率的治理作用。从国有企业创新维度来看,一方面,国家审计能够提升国有企业高管的风险承受能力,抑制高管短期行为,促进高管投资长期创新(郑国洪等,2022);另一方面,国家审计通过监督效应抑制国有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王兵等,2017;郑国洪等,2022)、策略性创新投资(吴秋生和王婉婷,2020)及金融化行为(陈文川等,2021),优化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李甜甜等,2022),促进国有企业增加实体投资和创新研发投入,提高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唐嘉尉和蔡利,2021),进而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质量。郭檬楠等(2021)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国家审计主要作用于国有企业的实质性创新,对其策略性创新并没有显著影响。从政府治理维度来看,国家审计监督是降低财政预算偏差、实现国家善治的重要路径(谢柳芳等,2019);政策执行效果审计能够提升政府资源分配与使用效率(郑伟宏和涂国前,2019),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缓解地方政府干预(程军和刘玉玉,2018),进而提高国有企业创新质量;而审计全覆盖不仅可以强化权力监控,抑制政府不当干预,还可以缓解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刘玉玉等,2021)。少数文献研究发现: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移送线索的功能是提高司法效率的重要渠道(王光远和郑晓宇,2019);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有助于提升审计效率,助力实现审计全覆盖(许汉友等,2018)。 (二)国家审计对社会公平的治理研究 现有文献主要从税收公平、打造公平营商环境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研究国家审计对社会公平的治理作用。税收优惠可促进企业创新,但也可能成为企业避税的工具(李维安等,2016);区块链可从技术层面缓解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谢清华和周志勇,2021);国家审计则可从外部监督层面抑制企业税收流失(陈高和崔晨雪,2020),实现征纳双方税收公平,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潘孝珍和燕洪国,2018)。也有学者认为,国家审计可通过提升行政效率、改善法制环境和优化市场环境等途径促进区域营商环境优化(王彦东等,2021)。还有学者提出,环境审计通过促进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曾昌礼和李江涛,2018;蔡春等,2021)、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通过降低资源型和重污染型企业避税强度(蒋秋菊和孙芳城,2019),促进企业重视环境治理,助力实现代际环境公平。谢清华等(2022)构建了“科技支农—产业聚农—农市兴旺—藏富于农”的国家审计服务三农框架,为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