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化与清晰化交错运用:大陆坚持“九二共识”之基本方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志怀(1956- ),男,安徽淮南人,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闽台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

“九二共识”达成30余年来,海峡两岸在共同政治基础上进行了著名的新加坡“汪辜会谈”,进而实现了两党与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历史性突破。从1992年以来两岸的互动与博弈过程看,可以发现大陆在“九二共识”内涵清晰化与模糊化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交错运用方式,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台湾政党轮替密切相关。大陆与民进党在“九二共识”问题上的冲突,本质上是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九二共识”内涵清晰化与模糊化的交错运用,是大陆对台政策中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结合的典型范例。研究与揭示这一现象的形成与运用,对于维护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丰富两岸谈判模式、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台海形势的发展变化,大陆对于“九二共识”内涵清晰化与模糊化的交错运用方式会延续还是终结,是本文最后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175(2023)02-0001-10

       1992年11月,海峡两岸授权民间团体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事务性商谈,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2000年台湾“大选”结束后,这一共识被概括为“九二共识”,并成为两岸商谈、政党交流、高层互动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在双方都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基础上,照顾各方利益,搁置对一个中国原则政治含义的争议,以灵活的方式求同存异而达成的共识。“九二共识”形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两岸中国人的政治智慧,确立了两岸商谈必须坚持的政治基础,已成为两岸谈判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前言1“九二共识”达成30余年来,海峡两岸在这一共同政治基础上进行了“汪辜会谈”,进而实现了两党乃至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历史性突破。民进党执政期间,始终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大搞“去中国化”和“渐进式台独”,导致两岸冲突不断,和平红利丧失,严重损害了两岸人民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本文在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实践的考察过程中,发现大陆在“九二共识”内涵清晰化与模糊化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交错运用方式,成为对台政策中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结合的典型范例。研究与揭示这一现象的形成与运用,对于维护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丰富两岸谈判模式,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九二共识”的历史存证

       从1992年两岸两会在香港协商时各自提出的方案中可以看出,双方在“九二共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涉及大是大非的两个主要问题上是有着重要交集的: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二是共同谋求国家统一。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在香港举行的工作性商谈中,海协会代表提出5种有关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表述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台湾海基会代表也先后拿出8种表述方案,其中第8种表述方案是在参考海协会前述表述方案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海峡两岸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2]由此可见,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追求国家统一这两个原则性问题上,双方的立场与态度是完全一致的,绝非一方强加给另外一方。

       在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由于国民党出现分裂,台湾发生首次政党轮替,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在国民党“大选”落败后,时任台湾陆委会主委的苏起为了化解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争议,于2000年4月在“二十一世纪的台湾发展与两岸关系”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建议以回到“九二共识”来解决两岸双方关于一个中国的争执。[3]100陈水扁2000年5月上任后随即表示,“新‘政府’愿意接受海基、海协两会之前会谈的共识”,但他一方面承认有共识,一方面又将这个共识表述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实际上是虚晃一枪,想要否定两岸既有共识。[3]762000年6月30日,陈水扁会见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访问团时提出,希望两岸领导人应以诚心善意,发挥智慧和创意,秉持对等原则,在既有基础上共同处理两岸问题,试着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一个中国”涵义。[4]陈水扁这一讲话表明,他对大陆方面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暂时搁置“一个中国”内涵分歧的主张是十分清晰的,因为海协会对此早已有着十分清楚的说明:只要双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为摆脱既有的“国家统一委员会”的束缚,陈水扁上台后另起炉灶成立两岸问题“跨党派小组”,以期达成岛内两岸政策内部整合的目标。2000年9月2日“跨党派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小组召集人、台湾“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在会议中明确使用了“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表示台湾应该继续表达和平的决心,回到1992年“各自以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承认在此共识下达成的协议与结论,在既有基础上恢复协商,未来盼望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繁荣、民主的中国。[5]10月14日“跨党派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时,时任陆委会主委的蔡英文在会上则明确表示不同意李远哲的表述,并认为“当年所谓共识就是根本没有任何共识”[6]。蔡英文的表态不仅强势主导岛内两岸政策走向,架空了所谓两岸“跨党派小组”,也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成为民进党执政时台海局势始终无法稳定的源头。

       从大陆方面看,苏起提出“九二共识”这一表述方式之前,大陆对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当年所达成的共识,曾先后使用过以下3种文字表述方式:(1)“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口头共识;(2)“一九九二年两会共识”;(3)两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等。大陆学界在此过程中并未就此提出创新性名词。2002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纪念江泽民八项主张发表7周年座谈会上发出呼吁:“希望台湾当局领导人拿出勇气,面对现实,为了台湾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承认‘九二共识’问题上采取认真的、积极的实际步骤。”[7]40这是大陆首次使用“九二共识”的表述,表明两岸在政策互动上开始出现了在专有名词上的对接与统一。长期以来双方在两岸政策主导权问题上一直是各有坚持、互不相让,大陆对台主管部门决定采用台湾方面提出的政策性名词,迈出了两岸相向而行的重要一步,充分展现了大陆推动两岸对话协商的善意与诚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