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俄乌冲突等重大突发性事件与之交相叠加、激荡,使得“不确定性”已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此背景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①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是当前国际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以典为范、以史为鉴,可获得启迪和信心;今天,我们仍有必要重温毛泽东在抗战初期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历史年代创作的这部照亮抗战胜利之路的经典著作《论持久战》,体悟其从不同维度的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的真理力量和现实启示。 一、时代维度: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把握时代特点 时代由时空、时事、时局、时势等一系列复杂多元的要素构成,而观察和分析时代,则是把握时代特点、破解时代问题的根据。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我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经历了十个月战火的磨难,尽管当时中日战局、国共关系、国际形势都还处在极为动荡的不确定性之中,“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言论也不绝于耳,但是,毛泽东为了在党的高层统一思想、系统阐明持久战方针、提高抗战必胜的信心,于1938年5月底至6月初,用了9天时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题为《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他以深邃的时代洞察力,通过对抗日战争所处的时代、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国际形势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②这一时代特点,而这也是阐明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终胜利的重要依据。 (一)清晰指明抗日战争所处的时代 列宁认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③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④这点明了抗日战争所处的三个方面的时代内涵:一是,战争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二是,战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展开;三是,这是一场敌我之间的殊死决战。 具体而言,日本军国主义者企图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早在九一八事变时就已经拉开了帷幕。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难。日军为了达到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实行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对华迅速增兵、进攻势头凶猛。在这场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危亡的殊死战争面前,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中共中央在1937年7月8日就通电全国,号召“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⑤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不仅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觉醒,中华儿女空前团结抗日,因此,毛泽东认为:就作战克敌制胜的有利条件而言,“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和今天比拟”⑥。 (二)深刻把握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 毛泽东到达陕北后认真研学军事著作,“看了《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书看了,日本人写的军事操典也看了,还看了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的书等。”⑦其中《孙子兵法》对创作《论持久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⑧ 只有客观、全面地分析作战双方的特点,才能准确分析战争局势及其发展趋势。因此,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对立的基本特点:敌之长处有一,即战争力量强;短处有三,即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不足,国际形势寡助。⑨我之短处有一,即战争力量弱;长处有三,即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正义性,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国际形势多助。⑩这些特点不仅决定了作战双方军事战略战术,也决定了战争是持久战且最终胜利必定属于中国。 (三)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 在抗战前,“亡国论”就已经出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武器装备不行,也有人持妥协态度认为“抗战必败”“再战必亡”。(11)进入全面抗战后,公开的“亡国论”没有了,但是在国民党阵营中,有人把抗战胜利的前途主要寄托在苏联以及美英等国的援助上,还有一些人盲目乐观轻敌而误以为可以速胜。台儿庄战役后,国民政府准备进行徐州会战,有人认为此役应是“准决战”。“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来自片面性和主观性的思想倾向,对抗战带来一定的危害。为此,《论持久战》予以了彻底的驳斥。 在批驳“亡国论”时,毛泽东根据前面中日双方四个基本特点的分析,指出:敌我“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并且“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只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而争取胜利。”(12)在批驳“速胜论”时,毛泽东指明没有谁不希望尽早把日寇逐出中国,但是“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13)因此,必须客观且全面地评估敌我力量,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 (四)准确研判国际形势的发展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养成了观察、分析和研究国际形势的习惯,擅长冷静地观察国际形势的变化,并从中探寻变化的规律与趋势。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更是敏锐地观察到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今天的世界的人民运动,正在以空前的大规模和空前的深刻性发展着”,“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14)所以,中国抗战胜利一方面能够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团结御敌的榜样,另一方面能够积极倡导各爱好和平的国家共同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