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工智能透过言语语言识别精神障碍

      针对精神卫生领域目前面临缺乏早期诊断产品的困境,文章提出使用人工智能分析语言数据识别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一项可行的方案。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语言是精神的窗户。以常见的抑郁症和典型的精神分裂症为例,表明机器学习可以通过分析语音文字及多模态的语言参数进行智能诊断。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使人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可远程采集的语言数据作为精神障碍早期筛查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移动设备不断普及,利用语言数据监测心理健康的前景更加广阔。然而语音语言数据要成为诊断精神障碍的生物标记物,还面临算法评估与临床验证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4~34

      双语新生儿语言表征的神经机制研究

      吴燕京 张丹丹

      双语者的母语表征和二语表征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神经机制是外语研究和神经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课题。因二语熟练度、语言特征、双语交叉互动效应、语言控制系统激活程度等因素存在差异,以往研究尚未对双语表征神经机制的“整合观”(母语表征和二语表征的神经机制高度重合)和“独立观”(母语表征和二语表征的神经机制相对独立)形成统一结论。该研究采用功能性近红外(fNIRS)方法,考察在宫内发育阶段处于汉-英双语环境、出生当日的双语新生儿对汉语和英语语音感知的神经反应。结果发现,相较于英语语音,汉语语音显著提高了受试大脑左侧半球中一个以额下回为枢纽的神经网络的功能性连接强度;而相较于汉语语音,英语语音显著提高了受试大脑左侧半球中一个以颢上回为枢纽的神经网络的功能性连接强度。该结果表明双语新生儿在出生当天便拥有两套相对独立的神经机制,分别负责加工母语和二语的基础语言信息(如语音)。该研究结果支持“独立观”的理论假设。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3.5.643~652

      词库与句法之争:生成语法中词根定类的三种方案

      词库与句法之争贯穿生成语法的发展历史,在为无语类特征的词根定类这一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文章认为词根定类的分歧可以归纳为五点:1)词库是否具有生成性;2)词根是否具有原始语类;3)词根定类是否依赖抽象语素;4)定类成分的语音形态是否影响句法推导;5)是否允许无语音形式的定类成分存在。在上述问题上持不同观点的流派,如词汇主义句法派、新建构主义句法派等,提出了词汇—语音式、分布式形态学、句法环境定类等数种词根定类的理论。本文从词根假设的必要性出发,逐一分析上述三类词根定类算法的基础模式、主要依据以及它们各自所面临的问题,以期对相关问题做一个宏观阐述并探讨可能的发展方向。

      《当代语言学》,2023.4.595~610

      日本回归医籍《内科百效全书》疑难字词考释

      《内科百效全书》是近年从日本复制回归的我国明崇祯末问世的一部国内失传已久的实用内科医书。由于学者们初涉研究的缘故,其中有些疑难字词认识尚不到位。文章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内科百效全书》校点本为据,现选取十数例进行讨论,以对其中部分疑难字词加以考辨。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7~1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