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更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范玉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文艺学研究,在回应时代变化中实现了多重视野更新。究其意味,新时代是中国文艺发展和文艺学范式转换的历史新方位,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新契机,是当代文艺学视野更新与范式转换的境域。时代召唤文艺学自觉肩负起文化使命,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中为促进文艺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思想支撑,为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进行思想奠基。深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自主的文艺理论体系,既是中国的和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和全人类的。一种契合时代机缘的文艺学新范式正走在建构的途中。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3 年 11 期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可以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强音,只有倾听时代的声音,学术研究才能在回应时代问题中实现理论创新。理论的有效性就在于倾听和回应时代的呼声。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②要想洞悉问题、提炼时代的问题性,必须深刻理解时代语境。从全球视野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③从国内来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正在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为世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④处在世界体系中的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更是“世界之中国”,由此形构了我们把握时代问题的现实语境。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迎来了出场的历史契机,文化地位的凸显使文艺的重要性凸显,文艺工作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更为重要的地位。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须在世界舞台上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必然要诉诸建构全球文艺繁荣高地和思想理论创新策源地。在回应时代声音中经由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更新和范式重构,加强中国自主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使之在自觉服务于国家需求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中担当文化使命,是新时代文艺学研究亟须面对和思考的新问题之一。

      一、文艺学要在倾听时代声音中回应时代变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问,时代精神是历史变化的推动者,时代精神往往蕴蓄于时代语境,学术研究必然要倾听时代的声音、敏感于时代的变化。“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⑤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彰显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诉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探索的思想和理论结晶,有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14亿人民伟大磅礴实践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马克思主义之魂。“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式代化。”⑥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式现代化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方式和手段,而是它本身就内含着目的性,是一个本体论概念,有着鲜明的文明价值指向,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引导和推动。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强音的学术回应,中国文艺学研究要立足新时代这一历史新方位。伴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脚步,以及21世纪以来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性凸显与国际权力体系结构中文化权重的提升,文艺学研究亟须强化对文艺发展方位意识的引导,在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中加强对问题性的提炼,走出学术象牙塔,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作为时代的雕刻者,文艺发时代之先声,随时代而行,必然与时代同频共振,文艺作品必然带有时代烙印,并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同气相求,正所谓“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⑦。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有待于文艺的彰显和文艺学的阐释,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美学热”就是最好的明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问题。”⑧这一重要论述切中了文艺时代论的要害,任何文艺都是时代的产物。在倾听时代声音中,文艺创作的繁劳离不开文艺批评的鞭策和文艺理论的引领,并召唤着切近时代特征的理论建构。有学者指出:“认真思考和分析当代文艺所处的具体历史语境及其时代特征,由现实的历史语境和独特的时代特征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论问题,并借此对当代文艺实践作出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评判,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应该承担、无所逃避的一项时代任务。”⑨彰显当代性是文艺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理论有效性的必然之举。然而,现实语境中的文艺学研究往往因固守边界而呈式微之态,既减弱了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引导能力,也减弱了直接介入大众生活、面对世界变化有效发言的指导能力。这种境遇导致文艺实践对文艺理论的冷漠、文艺创作对文艺理论的不信任,机械僵化的话语使得理论影响力日趋弱化,在如火如荼的文艺发展中削弱了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中国式现代化为文艺学研究打开了一种新视域,文艺学研究只有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方位和时代坐标,直面严峻复杂的现实境遇,才能明确中国当代文艺的使命担当,及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文化背书的世界史意义。在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愈加需要文艺发挥“举旗帜”的作用,展示中华文化的包容心态和恢弘气势。“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⑩这种文化艺术所孕育的共同情感追求,不仅可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途中人民的精神意志,还能在全球舞台以文艺的同台竞技实现价值共享、民心相通,从而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使人类文明的多元化交流更加精彩。

      中国发展方位的变化向文艺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其在回应时代关切中展示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民族文化位态的提升增强了当代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志气,也更加坚定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要求文艺学研究在倾听时代呼声中,发挥思想解放和价值先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1)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使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国人为着共同理想空前团结起来,焕发出改天换地的磅礴气概,激发了中华民族为世界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的能力。英国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改变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状态”(12)。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国历史上180多年来发生的最大变化。事实上,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日益勃发,中国崛起的方式引发世界瞩目,也激发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渴望。以艺通心,文艺是与世界沟通的最好方式之一,文艺学作为理论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样要以新的问题域和话语表达方式,对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作出深刻诠释。新时代文化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增强国家软实力,以精神的伟大助力中华民族迈入强起来的新境界,有效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认同,文艺学要向着这个目标无限前倾。作为对这种关切的回应,我们要在理论上明白话语背后的道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乃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时代之“理”。一种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的冲动,强烈影响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构;倾听并回应时代的呼声,对文艺发展方位意识的强化,必然会在更新文艺学研究视野中打破学科藩篱和研究边界,积极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诗般的磅礴实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