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12月,日本横滨,时年26岁的梁启超正筹办一份新刊。此时距戊戌政变尚不足三月。政变所扼杀者,不只维新志士政改梦,更有“近代中国人办报活动的第一个高潮”,[1]舆论界万马齐喑。当此之时,《清议报》横空出世,一扫内地“数月来士气颓丧”,[2](1301)成为继《时务报》之后, “在广大知识界中影响最大的刊物”。[3] 《清议报》诚然发挥思想变革之功,但观念身无双翼,唯有借助发行网络,方能飞入人心。作为承接《时务报》之刊物,《清议报》与其命途殊异。《时务报》风行之时,正是维新运动如火如荼之际,该报遂以“士林”为依托,跨出“口岸”,实现全国性覆盖。[4]及至戊戌政变,康、梁东渡日本,被清政府视作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5]故横滨《清议报》之发行,不仅无法借助“士林”这一既在且遍在的关系网络,甚至因“清廷相疾甚”而遭“禁止入口”。[6]循此逻辑,作为报馆生命线的发行网络颇受掣肘,《清议报》似乎无法避免早天之运命,遑论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的要角。 岂料,这份诞生于日本横滨的新刊,竟在发行层面另辟蹊径,冲破清廷之封锁,前后延续三年之久(终刊于1901年年底)。沪上文人孙宝瑄在《清议报》出版不久后,便“自友人处假观”。[7]及至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第100册中放言:“其寿命固已亘于新旧两世纪,无舌而鸣;其踪迹固已遍于纵横五大洲,不胫而走。”[8] 这自然引出问题所在:《清议报》之前,康、梁几无海外经验,加之《时务报》时期尚能利用的“士林”发行网络已近乎中断。在此背景下,横滨《清议报》究竟凭借何种社会资源,跨越大洋与禁令,从而开创“纵横五大洲”的全球性发行网络? 作为保皇会机关报,《清议报》此种全球性发行网络,与该会向超级跨国组织发展的步伐同频。1900年前后,康、梁与孙中山虽一度合作,但两派大体上仍处于竞争关系,海外华人正是争夺焦点。其结果,“兴中会在会党和海外华侨社会中所培植的基础,大半为保皇会所夺”。[9]其间,较之《清议报》纵横五洲,革命派报刊尚无太大影响。过往研究已揭示机关报之发行网络在政治组织及动员方面的重要作用。[10]《清议报》既以“专合海外之人心”[11]为旨归,又是如何借助发行网络对全球华人社会发挥政治效能的? 另外,《清议报》一向被视作康、梁报事的转折,充当《时务报》与《新民丛报》之间过渡与中继角色。过渡并不意味着次要。毕竟,无《清议报》,则《时务报》所开之新风无以为继,《新民丛报》之海外创设无例可循。与此同时,作为“连串海外政治出版的开端”,置身日本的《清议报》亦成为尔后留日学生报刊的效仿对象。[12]既如此,《清议报》所开创的发行网络对后续海外华文报刊之发行产生何种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欲系统梳理《清议报》发行网络,揭示其流动性背后各方势力的关系往来,探讨其对全球华人社会的政治动员效能,并尝试回答《清议报》在清季海外华文报刊发行史上的位置与意义。 一、“地下”刊物的内地传播网 “报费邮送之节者,横滨石川邮便受取所宛乞振込(报费邮券代用者二割增),诸君如有愿为本报代派处,乞函致本馆,自当随时付呈。”[13]1898年年底,细心的读者翻至日本横滨新出的《清议报》创刊号末尾时,会发现这样一则广求声气、招徕代派处的《本馆告白》。倘若其足够洞悉时局,当能知晓《清议报》发行兼编辑人名义上虽是旅日华侨英国人冯镜如,但实由新会梁启超操其事。戊戌政变后,康、梁沦为“逆党”,连带《清议报》在国内成为“地下”刊物。由此,这位读者想必会好奇:究竟哪些人或处所还有胆量代派《清议报》? 1.内地代派处概况 待《清议报》第2册发行之时(1899年1月2日),竟密密麻麻列出20家代派处。不仅神户、大阪、长崎等日本都市赫然在列,新加坡(星家坡)、悉尼(雪梨)、夏威夷(檀香山)、香港、澳门等国际商埠亦包含其中。代派处辐射所及,甚至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汉口、福州、苏州、杭州、广州、安庆等清廷控制下的内地城市。[14]禁令之下,《清议报》内地发行网络究竟呈现何种模样?其又是凭借何种社会资源打开发行空间?笔者根据登载于《清议报》的32次代派处告白,①并查询多种资料,制成表1。
由表1可知,从1898年12月至1901年12月,《清议报》在内地代派处总计13地23处。从空间分布上看,多为沿海、沿江租界城市。众所周知,晚清之际,随着“条约口岸体系”的建立,租界作为国中“飞地”,成为中外各方势力活跃的物理与社会空间。《清议报》自然要借助这一“灰色地带”,开辟发行空间。该报曾告白:“中国内地如有愿为本馆代理者,最合在各口岸觅得殷实店户代收代寄。”[15] 众多口岸中,上海一地,华洋杂处、水陆交会,加之租界之故,传播业极为发达。姚公鹤就曾评论,“上海报纸发达之原因,已全出外人之赐,而况其最大原因,则以托足租界之故,始得免撄国内政治上之暴力”。[16]因此,在《清议报》23处内地代派点中,上海独占9处,堪称其内地传播的关键区域之一。上海《同文沪报》创立后,更成为《清议报》在内地公开的总代派处。而汉口、南昌、苏州、杭州、芜湖、安庆等,则属于长江流域。剩余城市,亦多与租界有关。因此,《清议报》向国内公开传播的基本路线大致为横滨—上海—长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