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23)03-0144-17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各地文旅部门推出一系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化与旅游融合实践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一些新的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业态发展新趋势。例如借助数字技术(如5G/AI/AR/VR等)驱动迅猛发展,以探奇体验旅游为表征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就是其中的显著领域之一。探奇体验旅游系旅游者追求一种探索奇特的新现象、新场景、新(剧本)故事的体验过程。按照目的地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少有人涉足的自然生态景观为目的地,在大自然中寻求探险体验的乐趣;另一种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打造出奇特的虚拟仿真世界,在数字场景和剧本故事线索指引下开启的探险体验旅程。后者的代表有近两年新兴的密室逃脱、智力闯关游戏等探险体验类文旅新业态项目,除了让受众感受到虚拟世界的奇妙幻觉外,可以为探奇体验旅游注入更多的文化符号元素,使其在人工密室+剧本故事+数字技术场景构建的拟态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以探险体验类文旅活动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本文分析文旅新业态的生成机制、发展逻辑与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文旅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一、基本概念与研究文献回顾 (一)基本概念阐释 1.业态与旅游业态 “业态”的说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它是对目标顾客群、产品和服务、售卖方式的具体经营形态的概括。其主要应用领域是零售业,特指零售业经营者面向特定的消费群体,根据他们的消费需求,以某些具体的经营方式售卖特定的商品和服务。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市场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业态”的概念被引入到旅游行业中,形成了“旅游业态”的概念,即以旅游消费为导向,以旅游业发展状态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与服务,以及旅游市场为表征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和市场发展前景。 2.旅游新业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旅游业形成了新的态势和创新性突破。旅游业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游览,而是根据时代发展、技术创新、文化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特点,增添了文化、技术、传播、营销等方面的新元素、新态势、新模式。于是,相较于传统的旅游业态,旅游新业态的概念应运而生。旅游新业态指旅游行业中的经营主体(企业或组织),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不断细分化的旅游目标客户群,对旅游业的经营模式、发展策略、产品与服务类型、产品形态进行更新,它是一种融合传统旅游产业和商业经营形态、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旅游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业态模式。旅游新业态的“新”主要体现在新型旅游组织、新型旅游产品与服务、新型经营模式等方面。 3.文旅新业态 近两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速度加快,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产生了不少新的发展业态。其中,文化、科技、场景、营销成为新业态的核心构成要件。这种文化与科技融合、与数字技术和数字场景的耦合形成新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即文旅新业态。传统旅游业关注“吃、住、行、游、购、娱”,而文化旅游业关注“商、养、学、闲、情、奇”。文化符号、文化科技、数字技术与“商、养、学、闲、情、奇”的融合成为了文旅新业态。文旅新业态打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边界,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文化旅游产业空间,不断推出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等经营业态形式。 4.高质量发展 有别于传统的高速度增长,就本质和内涵层面而言,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价值取向的发展形态。高质量发展即基于质量优先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文化旅游新业态发展的重要方向。面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求,文旅新业态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文化旅游的消费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的文旅产品与服务、高质量的文旅消费、高质量的文化价值和文旅市场环境,满足或引领文旅市场新的消费需求。 (二)研究文献回顾 1.文旅新业态类型与生成机制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旅游新业态的生成机制研究文献中,学界多聚焦于旅游新业态类型、驱动力与形成机制方面的分析,高丽敏等将旅游新业态的形成模式归纳为三个方面:旅游行业内部要素的融合,与第三产业内其他行业的融合,与第一二产业的融合,由内而外详细阐述了旅游业新业态的形成模式[1]。汪燕等将旅游新业态分为全新型旅游新业态、改进型旅游新业态、换代型旅游新业态和仿制型新业态四种类型,并阐述了这四种新业态形成的动力机制:市场需求变化对新业态形成的拉力,市场竞争对新业态形成的推力,科技进步是新业态形成的有力保障因素,产业链延伸和相关产业渗透是新业态形成的辅助动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了新业态的形成[2]。此外,赵燕喜将非遗旅游新业态归纳为“衍生重组型、交叉融合型和跨界渗透型”三种类型,认为其发展动因在于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修正、旅游业转型升级新需求和国家非遗政策扶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