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人们对文学批评颇有微词,甚至有偏激者直接断言,“当代批评处于鄙视链的底端”①。诟病与轻慢当下文学批评的原因很多,其中尤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学院派批评的困境与危机,其问题主要是“理论腔”太重,文学的审美和诗性稀薄,也不注重文本的细致分析,致使文章看起来高大周全,论证严密,注释丰富规范,实则没有思想的锋芒和批评者原创的见解。学院派批评还有一大弊端,就是行文生硬晦涩、了无情采,往往言不及义、空洞无物。至于思路呆板纠缭,观点夹缠且生搬硬套概念,使得批评丧失了应有的灵性和活气,也是学院派批评的通病。特别在大学体制下产生的大量“论文体”“学报体”的文学批评中,这一弊端表现得更为突出。显然,上述诸种文学批评并不是当下我们所需要的“时代批评”,新时代的文学批评,应当既是有效的、学理的、本土的,又是文学的、审美的、深受大众欢迎的。本文倡扬一种“诗性批评”范式,试图在重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文论话语体系这一语境中,对这一命题展开初步探讨。 一、从文学、文化的批评到理论的批评 时下人们一提到20世纪80年代,就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怀念之情。尽管物质匮缺,但那一时代在精神上积极向上,人们怀揣理想,充满激情,对善与美以及诗性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就文学批评来说,80年代的文学批评虽然在理论上不够完备,甚至在今天看来显得粗糙,那时的批评家也不像如今这样学富五车,熟知西方各种批评理论和方法,但那是一个文学的朝圣时代,也是一个注重审美的时代。人们普遍渴望文学摆脱种种“非文学”因素的干扰,回到审美和文学自身。正是在“回到文学自身”的呼唤与努力下,80年代的文学批评明显地趋向于审美体验、心灵感受、主观介入与抒情调性,特别在“第五代批评家”②那里,这一批评趋势和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批评中审美观念的强化,偏重‘入’而冷淡‘出’,强调以自己的审美印象、主观感受去欣赏、理解和评判文学作品,这是近年来青年批评家们的共同美学追求。”③“第五代批评家”一方面意识到文学批评必须与文学创作、社会时代和读者的审美流变结伴同行,另一方面又强调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和审美评价,是揭示文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推动文学新潮前进的心灵探险。因此,他们通过对作品、现象、思潮的审美解读和评价,不仅发现、阐释并且放大了文学作品蕴含的潜在美学意义,而且让文学参与到历史演变、社会改革进程以及人的灵魂的塑造中。可以说,80年代的文学批评是“社会—历史”批评,也是一种“文学审美”的批评,它面向文学和审美,并且呼应着社会和时代的召唤,在文学话语、批评话语和时代话语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或者说,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是时代主旋律的一个声部,是社会宏大叙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完成了从单一教条的社会政治批评到“社会—历史—审美”的转型,那么进入90年代,随着商业大潮的兴起和消费时代的到来,当代文学批评又出现了新的转向——从审美文学批评变为文化批评。批评家选择文化批评,既有外部推动也有内部诱因。一方面从外部推动来看,尽管80年代引进了一些西方文化哲学论著,“文化批评”概念也随着詹姆逊等学者的多次来访在中国出现,但客观来说,批评家们在当时基本上还没有文化批评的理论意识,文化批评更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直至90年代,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产业说、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等偏重于“向外转”的批评话语粉墨登场,中国的批评家们才真正受到启迪,陆续加入文化批评阵营。在这一时期的批评家看来,新的视域拓宽了文学批评的视野,丰富了知识话语空间,增加了文学阐释的可能性,因此当代文学批评由“向内转”开始大规模地“向外转”。 另一方面,从内部诱因考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的题材、主题、价值认同和精神取向,包括文学的产生机制,文学与社会、时代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等,都不似80年代那样处于“蜜月期”。文化市场的勃兴吸引资本的介入和操纵,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文化现象、文学事件以及文化文本的出现。这些都需要批评家用文化批评的眼光,从更宽广、当然也是非文学的尺度进行多层面的解读。所以,文化批评在90年代的崛起既合理合法,又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做支撑。但是,文化批评也有其致命伤,即所谓有“文化”缺“文学”、有“外部考察”而无“内部审美”。由于文化体验的过剩,加之文化批评本身的时尚化、泡沫化、商业化乃至庸俗化,文化批评与文学渐行渐远。 进入21世纪,文学批评迎来又一次转型。在告别文化批评之后,当代文学批评呈现出一种新的形态,笔者称之为“审美淡出,理论凸显”。21世纪后,学科建设日趋成熟,高校各类博士点大面积增加,加之全国上下都要求“与国际接轨”,相关部门更是全面引入西方的各种学术规范和量化指标。在这一大背景下,文学批评全面地“理论化”与“学院化”,比如硕、博学位论文的样式千篇一律:前面必须有摘要、关键词、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结尾必须有格式化的参考文献。此外,前言、主体和结尾都有固定的要求,这样的学位论文看起来全面周密、材料丰富,实则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既没重点,也少亮点。而一般的文学批评文章,也受到学院派批评的影响,大多尽量往“理论”“学术”靠拢,否则便被视为缺乏“理论深度”,无法发表于核心或权威刊物,也不可能有高“被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