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

作 者:
杨杰 

作者简介:
杨杰,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24)。

原文出处:
中国文学批评

内容提要:

当下文艺批评实践不断更新观念、拓展疆域、创新手段,为深入分析和解读融媒时代文艺面临的新现象新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批评范式的“无奈”、话语阐释的“无力”和批评公共空间的“无序”。原因在于文艺批评与融媒时代的“时空割裂”、与文艺现实问题的“目标割裂”以及自身理论性与实践性品格的“本体割裂”。同时,文艺批评又产生了“部落化”的分割状态,批评公共空间非理性主义弥漫。鉴于此,积极回应文艺实践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升文艺批评话语阐释的有效性,强化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通与互动,构建基于理性规则的风清气正的批评公共空间,成为新时代文艺批评发展与繁荣的重要课题。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3 年 09 期

字号:

       走向数实融合①的文艺呈现出媒介化的新样态,然而,当下的文艺批评与之产生一定的脱节,往往滞后于时代文艺跳动的脉率。这导致文艺批评似乎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表现为批评话语阐释有效性锐减、公信力减弱,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失序,非理性思潮涌动,这与文艺批评应有的原则和功能渐行渐远。鉴于此,正视融媒时代文艺转型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提升文艺批评话语阐释的有效性,构建基于理性规则的风清气正的批评公共空间,成为文艺批评界探寻“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艺媒介化引发批评变革

       新技术的层见叠出开启了融媒时代文艺发展的新篇章。数字技术建构的虚拟世界与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不断走向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与智能算法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作为一种新的结构社会的力量,其作用于社会的方式与以往任何一种‘旧’媒介不同,它下沉为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②改变了社会运行结构和运转规则,呈现为媒介化转向。以视觉艺术为例,从标清到高清、超清,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这些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文艺发展的重大变革。一方面,高速率、低时延、广覆盖的4G、5G网络技术快速推进,促使影像传播进入了4K/8K高清、超高清视域;③另一方面,AR、VR、XR等技术营造了美轮美奂的虚拟世界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数实融合。媒介重塑了新的文艺时空。

       作为以“实践—精神”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文艺的斑斓多姿,同时,社会变迁又会带动文艺的改变,催生新的文艺样式,形成新的文艺生态,使文艺批评不断发生变化和转型。数字产业文化驱动下的自媒体、流媒体也在不断勃兴,使文艺呈现出不同于前互联网时代的独特性:文艺样式媒介化、文艺主体多元化和传播互动深度化。

       首先,文艺样态媒介化是指媒介成为融媒时代文艺逻辑的构成,文艺活动的系列链条寄居于数字框架,数字技术与融媒体平台以自身数字化理念、原则和逻辑对社会固有的传播格局和传播方式进行解构与重构,从而形成融媒时代文艺的新形态和新特征。文艺创作、文艺传播和文艺接受,都以数字媒介为平台和路径。科技赋能艺术,数实融合是其突出标志。媒介化文艺向广大受众提供了审美情趣多元化、审美风格多样化的文艺门类:既有网络影视剧、网络动漫、网络综艺、网络短视频,也有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竖屏剧、互动剧、沉浸式情景剧和数字舞台剧,还有各种虚拟歌手、虚拟偶像的数字智能科技融合的艺术形式。传统的文艺作品也频频上线成为网络文艺资源。文艺发展的丰富性又为文艺批评提供了广阔空间。

       其次,文艺主体多元化是指文艺创作、文艺传播和文艺批评的主体突破以往的学院化、精英化、专业化的狭窄构成和一元化运行模式。从文艺创作主体环节看,文艺观念各异的专业化艺术家、自由创作者、传统媒体人与网络媒体人、自媒体人,乃至大众网民都可以参与文艺创作。新生派文艺创作队伍的急遽扩编,颠覆性重构创作群体。譬如,在网络文学创作领域,互联网注册作家迅猛增长,超越传统纸媒文学。2022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2021短视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省级以上所属广电媒体抖音、快手入驻账号数量在2020年实现同比增长663.15%的基础上,2021年继续增长10.82%,创新案例“登顶”“破圈”表现亮眼。④可见,数字媒介类文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构成格局造就了文艺种类的多样化、审美情趣的多元化。

       最后,传播互动深度化是指数字时代的技术使媒介实现了即时性与同在性,文艺创作者与接受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几乎消解了时间的延滞和空间的隔离。以往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关系发生转变:从传播方向上看,由文艺创作向文艺批评的“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传播”;从时效性上看,由原来的滞后性接收转向共时性、同空间的交互,诞生短平快的评论——“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文体,以豆瓣点评、视频弹幕为代表的点评体,以网络社区、BBS论坛上的评论为代表的跟帖体”,⑤虽说只是只言片语甚至表情符号,但灵活多样地呈现出即时互动性特点。这不是简单化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而是文艺批评理念与审美趣味之间不断进行的双向逆反建构与再建构的能量转换,甚至文艺批评、批评之批评直接参与到文艺创作活动而成为文本“增值”的创作主体。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力也是显著的,尤其是那些网络文艺更是要兼顾受众的评论,甚至有时需要顺从网友、粉丝的态度,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与审美趣味。

       可见,文艺的媒介化转向引发了文艺批评的变革。技术革新与数字文化产业驱动下自媒体、流媒体和融媒体的交互叠加发展的态势向文艺批评提出了挑战。纵观近年文艺批评,客观来说,面对融媒时代文艺转型的新特点与新问题,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反思。

       二、文艺批评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更在深层次上重构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尤其是融媒体平台的快速迭代更新,各种文艺新型样态不仅“飞人寻常百姓家”,也对传统的文艺批评观念形成了巨大冲击。当下诸多文艺批评实践不断更新观念、拓展疆域、创新手段,为我们深入分析和解读融媒时代文艺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文艺批评同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批评范式的“无奈”、话语阐释的“无力”和批评公共空间的“无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