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革命的理性研判与中国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方兴东(1969- ),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杭州 310058),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数字治理、智能传播、互联网史研究(嘉兴 314501);钟祥铭,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杭州 310018)。

原文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ChatGPT究竟是历史性的革命还是技术和资本的又一场泡沫?应用综合了技术-经济-社会诸多因素的GGI-CHI模型,从通用人工智能(AGI)、通用目的技术(GPTs)、创新扩散理论、开源模式和非盈利机制等计算机科学、传播学和经济学与产权所有制的不同层面展开分析,探讨智能时代新的产业主导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可能性。ChatGPT清晰地预示了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的到来;对这场革命的深远影响进行专业、科学、理性的研判更需要关注ChatGPT背后的AI技术变革逻辑和产业革命新路径。通过GGI-CHI模型分析发现,ChatGPT已经可以证明AI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PTs)的潜能,并初步展露了智能时代杀手级应用的迹象,即将跨越主流化的鸿沟,但其是否能够掌控智能产业领域的主导权则有待观察。ChatGPT既是引爆AI产业的“iPhone时刻”,也可能成为逆转中国AI竞争态势的“卫星时刻”。如何强化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动力和动能,真正构建中国高科技全球化的新格局,是最大的战略关键所在。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23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23)04-0023-14

      [DOI]10.16783/j.cnki.nwnus.2023.04.003

      一、众说纷纭ChatGPT:需要一双辨析真假泡沫的慧眼

      尽管ChatGPT应用存在不少问题,资本市场也存在一定泡沫,但确凿无疑的是,ChatGPT代表的“生成式AI”一下跨越了可用性和通用性两道“鸿沟”,驶入社会主流化、大众化应用的快车道,为整个社会信息传播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并直接影响甚至重构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新格局。这一深远影响将远远超越在产业和经济层面带来的挑战。

      ChatGPT究竟是不是一场超级技术革命?其历史意义是否达到了比尔·盖茨盛赞的不亚于“PC或互联网诞生”?围绕这些问题的辨识和判断,已经成为当下全球最大的热门之一。对ChatGPT的正确研判不仅关乎ChatGPT本身的神话和未来命运;还关乎整个科技产业的变局,更影响着信息传播和知识生产的范式转变与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以及大国博弈的未来走势,甚至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每个人的生存方式。技术革新是现代社会最大的变量之一,将直接影响甚至于主导人类整体的经济增长规模。然而,完成这一判断又是一道超级难题。一方面,技术创新有着典型的“奈特不确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存在无法被衡量、不能被计算或然率的风险。尤其是当下的智能传播已经成为全球性高度复杂的技术—经济—社会复合体,缺乏统一的理论和定式。正如著名经济史学家罗斯·汤姆森(Ross Thomson)所说:“技术变革就像上帝。人们对它讨论颇多,有人顶礼膜拜,有人拒绝抵制,却没有多少人理解”。[1](P7)但是,另一方面,技术创新遵循自然科学规律,有着其内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不管多么复杂的技术创新,依然有迹可循。只是我们现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显得力不从心。

      虽然我们无法现在就做出明确、可靠的结论,但是,从技术的内在到技术的社会化,从微观到主流化“鸿沟”,从技术到经济再到社会,我们可以按照以下逻辑层层推进:

      1.首当其冲,我们要判断ChatGPT是不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里程碑;

      2.判断ChatGPT是不是AI成为通用目的技术(GPTs)的标志性时刻;

      3.利用创新扩散理论判断ChatGPT是否已经顺利跨越主流化的“鸿沟”而不再是泡沫;

      4.ChatGPT作为智能时代新的“杀手级”应用,是否可能帮助其掌控未来全球智能产业的主导权;

      5.开源模式和非盈利机制等制度创新会不会成为智能时代竞争优势新的杀手锏。借助这些来自经济学、传播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辨析这场迅猛的技术浪潮。这些步骤,对于判断数字时代任何重大的科技创新和社会风潮,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性。

      二、如何专业、科学、理性地判断ChatGPT新革命?

      人类或正面对一场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意义上的“未来冲击”(future shock)。2023年2月24日,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前Alphabet执行董事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麻省理工苏世民计算机学院首任院长丹尼尔·胡滕洛克尔(Daniel Huttenlocher)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ChatGPT预示着一场智力革命》的文章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出了自启蒙运动以来从未经历过的哲学挑战和实践挑战……1455年印刷古腾堡圣经的技术使抽象的人类思想得以普遍而迅速地传播。但今天的这项新技术逆转了这一过程。”[2]文章还指出,随着它的能力变得更加广泛,它将重新定义人类的知识,加速人类社会现实结构的变化,并重组政治和社会。

      社会是否能够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并做出相应的适配与调整,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2023年3月14日,OpenAI发布了GPT-4。尽管这一切已在预料之中,但其到来的速度却比预想中的更快。相较于GPT-3.5,GPT-4可以使用多种模态(声音、图像等)数据而不仅限于文字,其重点在于优化数据处理,而非不断扩充参数量。在OpenAI发布的一份98页关于GPT-4的技术报告中,呈现了该大型语言模型的最新能力及其潜在的危险行为。报告警告称,虽然GPT-4非常强大,但这只是个开始;它将有助于引入更复杂的模型,但也可能对整个行业和新兴技术产生不可预见的连锁反应和后果。[3]该技术报告并没有解释GPT-4是如何构建、训练,包括使用了哪些数据集来训练的。此外,该报告也没有透露关于使用的硬件或运行它所需的能量的任何信息。正如Will Douglas Heaven所言,与之前的模型相比,OpenAI披露的GPT-4技术细节更少,这阻碍了对GPT-4的偏见和安全性的公开研究。[4]这也使得GPT-4成为OpenAI迄今为止最隐秘和最不透明的产品。在GPT-4发布后的2天,微软重磅发布AI办公助手Microsoft 365 Copilot,将GPT-4接入微软全家桶产品。至此,人机交互方式迈入新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