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作用,推动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对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纵深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社保审计四十年的历史变迁、实践演进,总结宝贵经验,擘画未来蓝图,对推进社保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保审计的历史变迁与实践成效 社保审计的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变迁相伴相生,互为促进。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催生了社保实践的丰富,社保审计的作用空间不断拓展;另一方面,社保审计的成功实践和功能发挥,有力助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整体发展。伴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渐进发展和改革完善,社保审计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作指导体系、结构完整的力量支撑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方法模式体系,在实践中有力揭示了一大批倾向性问题,纠治化解了一大批矛盾困难,促进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动解决了一系列民生难题,对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历史变迁 自1983年审计机关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保审计经历了萌芽起步、探索成长和创新发展三个时期(见表1),机构和队伍逐步健全壮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1.萌芽起步期(1983~1997年) 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契机,围绕经济体制转轨和国营企业改革目标,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重建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为特征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新建职工待业保险制度,工伤和生育也开始探索单独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中央的文件中全面系统地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体系建设作出总体部署和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聚焦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探索和改革完善,审计机关陆续组织开展了职工养老和待业保险基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基金等审计。1992年,审计署出台《关于强化审计监督的意见》,将社会保障等专项资金列为六大审计重点之一,要求加强对养老、待业、医疗等专项基金的审计。在此期间,尽管未设立专司社保审计的部门,但社保审计活动伴随着社会保障改革有序推进,重要性日益凸显,工作重点逐步由严肃财经纪律、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转向服务社保制度改革和宏观管理。
2.探索成长期(1998~2011年) 党的十五大以后,社会保障体系由重建探索走向逐步健全,在城镇职工的五项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新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多项涉农保障制度,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2010年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将党中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转化为根本性国家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分量愈益加重。随着1998年审计机关设立社保审计部门,审计力量进一步壮大,在探索确定社保审计重点、加大社保审计监督力度和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有益尝试,聚焦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救灾资金等开展了多次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先后研究制定《2002年至2005年社会保障审计规划》《关于加强地方审计机关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编制印发《社会保险审计方法体系》《社会保险数据规划》等规范性业务办法,积极开展辅助软件开发,探索建立联网审计模式,在社保审计规划发展和方法手段上进行了大胆革新。 3.创新发展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确立了“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施阶段。社保审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社保审计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决策部署,聚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审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深入推进大数据审计,在署、省两级部署搭建社保审计大数据中心,建立常态化数据采集机制,最大限度挖潜数据价值;研究制定《审计署关于提升社会保障审计监督效能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写《社会保障审计知识读本》《社会保障审计案例》,以及养老、医保、住房保障、公积金和失业领域大数据审计系列丛书,为推进社保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和操作指引。 (二)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