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数字化的不断推进,研究者们针对教育数字化的内涵、路径、建设方案等方面的讨论日渐增加,这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提供了诸多参考与启示。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学界对于教育数字化的分析多聚焦于“教学”“教育管理”等相关维度,较少涉及“德育”。对于教育数字化的研究和实践而言,如果人们缺少对德育数字化这一议题的细致深入思考,会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把握数字化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关键问题,最终影响数字化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质量。与课程教学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相比,德育因具有相对独特的性质、任务、使命,会在数字化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数字技术对德育各项基本要素的影响及其细微之处的变化。关于德育的基本要素为何,研究者见仁见智。一般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及教育途径、方式等内容。[1]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也有相应的基本要素。基于此,本文将从德育的基本要素入手,聚焦德育的特殊性探讨“何谓德育数字化”,以期助力于德育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教育数字化的完整转型。 一、以数据为基础优化德育主体间沟通协同的质量 立足于数字技术对德育主体的影响而言,德育数字化意味着德育主体间以数据为基础优化其沟通协同的质量。数字技术能否替代部分德育主体(如教师、家长)进行沟通?从各种数字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看,它们可以发挥德育主体的部分作用,但却无法完全代替德育主体。正如一些研究者在谈及智能时代教师的变化时所说:“教师不会被取代,且日益重要”,教师“在面对机器化与控制的时候,要敢于挑战社会系统中的去人性化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2]如果不能替代德育主体,数字技术对德育主体的影响是什么呢? 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加强德育主体的自我认知、推动主体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促使德育主体间协同不断优化,这是德育数字化给德育主体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变化。成功的德育需要多个主体的有效协同,这是人们的基本共识。从纵向来看,德育需要不同学段、年级的教师主体相互协作,从而持续促进学生的品德成长。从横向看,德育需要不同机构的教育者主体相互合作,合力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多个德育主体纵向衔接不足、横向合作薄弱等问题较为明显。这实质上体现出德育主体之间沟通不畅、协调不顺等问题。为应对此类问题,人们亦进行了多种尝试,力图通过学段内容衔接、德育主体相互交流等手段予以缓解或消除,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在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数据”凸显出一些新特征。这为教育变革提供了诸多可能,德育也不例外。正如一些研究所谈及的那样,“数据”“数据资源”虽不是教育数字化的全部,但却是教育数字化的核心要素[3],甚至是“关键要素”[4]。在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中,数据要素体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实时性。在诸多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协助下,各种数据可以非常直接、迅速的被获取。这大大压缩了数据从数据源进入各种数据获取设备的时间。与此同时,得益于以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加持,信息传递速度也大大增强,这有效缩短了数据进入数据处理设备及其被分析处理的时间。在上述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下,数据可以被实时获取、快速传递、实时处理。二是丰富性。数据的丰富性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学生角度看,随着数据收集方式越来越便利,人们可以根据需求,收集关于学生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这会极大增加数据的数量。另一方面,从教师、家长等人员看,随着数据收集手段的多样化,人们不仅可以收集学生数据,还可以收集教师、家长等人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有关教育主体的数据都会日益丰富。三是共享性。从硬件方面看,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不断涌现并在人群中普及,为数据共享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数字化也催生了一种新形式的媒体:社交媒体。这些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分享他们的信息、知识或经验。”[5]人们在获取数据的时候,一般不需要购买专门的设备、进入专门的场所,在很多场合下可以借助于自己拥有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获取、查阅数据。从理念方面看,数字时代的数据是人们共同认识、分析、处理某些教育现象的资源,可以也需要被分享。可以说,数据分享是教育数字化的题中之义。在这种硬件与理念相互作用下,共享性也成为教育数字化时代数据的新特征之一。 具体到德育而言,教育数字化中数据的新特征对于德育主体间的关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够促使其协同工作得以不断优化。第一,关于学生的数据可以为各个教育主体提供认识、了解学生的依据,能够为德育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奠定重要基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德育主体之所以沟通不畅、产生矛盾或者在各自的空间中相互“埋怨”,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学生的认识不全面、不充分有关。具体言之,“我”眼中的学生与“你”眼中的学生不同,“我”却无法充分了解“你”眼中的学生到底是什么模样。“你”也同样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德育主体无法完全理解对方所采取的德育举措,更不能有效地与之配合,自然会影响主体之间的关系。关于德育的两个重要主体,即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不畅,一些新闻报道曾做过如此总结:“家长和老师及学校之间存在一条鸿沟,而且,这条鸿沟是隐形的,因为,站在鸿沟两端的人并非不沟通、不交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对岸’传递着信息”[6]。在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中,关于学生的数据不断丰富且可以共享,可为各德育主体了解、认识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理解其他主体所采取的德育措施提供沟通的基础,有助于各德育主体的相互理解、相互配合,自然也有助于各主体之间关系的优化。第二,可共享的数据有助于各德育主体之间平等地交流。当学生的相关数据仅掌握在某一方手中时,此方可能因掌握数据而对相关的德育主体“颐指气使”。这种地位的不对等容易使德育主体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某些家校合作中的纠纷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育数据的共享性,使得获取数据、了解学生的权利不再掌握在特定一方手中,这会促进各德育主体更为平等、理性地交流,进而优化主体间之间的关系。第三,关于教师、家长等德育主体的数据能够呈现他们在德育中的作用及其权责边界,这有助于各德育主体采取适宜的德育举措。如前所述,在德育数字化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收集学生的数据,还可以收集教师、家长等人员的数据,为各个教育主体进行“画像”。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人们可以利用教师的数据痕迹“构建教师数字画像”[7]。这对于德育主体了解自身在德育中的作用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不可否认,各个德育主体在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仅坚持此点,难免导致各个德育主体仅强调自身的贡献和作用,而忽略其不足的消极影响,进而导致不同主体在德育取得的成绩方面相互争抢、在需要承担的德育责任方面相互推诿,进而伤害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家长等人员数据的收集以及呈现,可以促使各个德育主体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德育中的具体作用,促使他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理性地面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成绩与问题。这无疑会减少各个德育主体之间的争抢或推诿,优化主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