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理论意蕴

作 者:

作者简介:
项贤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E-mail:xmx@njnu.edu.cn(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内容提要: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方面,与德、智、体、关诸方面构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项教育内容,还是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抑或作为学校一类专门的课程,劳动教育都应当是全面的、自由的、自主的、创造性的,非此不能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异化的劳动教育过程中,人丧失了主体性,被简单当成劳动工具进行训练,劳动教育本身也往往蜕变为一种惩罚性的活动。就其本质特性而言,劳动教育还可以在学生所学书本知识与其社会实践之间建立意义的联系,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读死书”的问题,因而在克服教育异化方面也有重要的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因此,自由、自主、全面的劳动教育,是最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12 期

字号: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中,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它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综合体现着人的发展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赋予抽象的书本知识以现实的生活意义。由于一些理论认识的含混不清,劳动教育在当代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新时代的历史大背景下,重新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的概念,尤其是更加深刻和准确地把握其时代意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劳动教育的由来与内涵

       劳动教育,或曰“劳作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尽管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教育现象就融合于人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的劳动教育并非从来就有,而是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认识这一历史过程,是我们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

       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现象产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劳动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是天然的,不需要什么理由,也无需进行特别论证。但是,劳动明确成为学校教育中一种专门的教育内容,历史并不算十分久远。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劳动”其实一直不是十分体面的。在古希腊乃至18世纪末的欧洲,生产劳动甚至艺术品创作都属于“卑微的行业”(西蒙,2009,第2页)。“在大多数欧洲语言里,表示拉丁语和英语中的‘劳动’的词汇,都是极端努力与痛苦相结合之意。”(西蒙,2009,第12页)中国古代社会对待劳动的态度也与此大致相似,《论语》记载樊迟问稼穑的故事,鲜明地反映了孔子对待劳动的态度(程树德,1990,第896页)。11世纪的第一次宗教改革“使人们意识到参加劳动是一种服从上帝的自然表现,并有助于加强对上帝的忠诚。因此,他们的努力劳动是为了求得个人解放,这是所有人的心愿。但教会用沉重的劳动来惩罚罪恶,这使劳动变了味”(福西耶,2007,第13页)。在以培养贵族和社会精英为主要任务的教育中,劳动难以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是很自然的事情。劳动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次社会文化历史巨变的结果。“欧洲自从十八世纪之末产业革命以来,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动,这种变动,影响于所有文化的各方面,而建设起劳动文化的时代”(李化方,2016,第159页),劳动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和工人阶级的产生,作为一名“辛苦的、不屈的、不知疲倦的劳动者”才逐渐成为一种光荣(西蒙,2009,第2页),劳动教育也正式进入学校。

       16世纪在欧洲第二次宗教改革运动中兴起的新教,已经开始把劳动教育的实施与儿童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要求儿童在家庭中承担家务劳动。“以现实的生活为对象,而主张劳作教育,路德可以说是近世的先驱者。”(李化方,2016,第21页)卢梭也主张对爱弥儿实施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卢梭,1962,第262页)。在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著述中,如托马斯·莫尔(St.Thomas More)的《乌托邦》、康帕内拉(Tommas Campanella)的《太阳城》等,往往“都主张劳作的必要。但只标出劳作教育的理想,还不曾有一个具体的实行计划”(李化方,2016,第16页)。彼时,劳动教育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中,并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想传播和宗教布道而逐渐深入人心。

       劳动教育从一种教育观念逐步发展成为学校教育专门的课程实践,有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劳作教育的思想,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代,但成为实科学校的设施,乃是十八世纪之事”(李化方,2016,第184页)。在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中,尚未专门设置劳动课程。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为了培养从事工商业的中等技术人才,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量兴办实科学校,主要开设数学、物理、地理、机械和经济学等实用学科课程。19世纪中叶之前,实科学校毕业生一般都不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大多直接就业。作为一种直接为工商业培养劳动力的学校,相关行业的劳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里,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成为“劳动技术教育”。“到了19世纪中叶,普通学校已普遍地把手工劳动作为正式的基础课,但使用名称在各国不尽相同”(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1992,第218页),有“劳动”“劳动技术”“手工”“劳作”“家政”和“工艺”等。虽然这些不同的课程名称反映出课程内涵与目标的细微差别,但就具体教育内容和总体教育目的而言,并不存在本质差异。无论就其思想来源而言,还是就其思想发展与实践而论,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或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教育思想中显然更加受到重视。

       在讨论“劳动教育”时,虽然这个概念的核心意义是相对稳定而清晰的,但在具体语境中往往仍有强调重点的差异。概而言之,“劳动教育”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常分别表达四种不同的涵义。其一,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劳动教育。即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和参加生产劳动,或直接参加校内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等活动来实施劳动教育。在这种劳动教育活动中,学生直接在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学习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并且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在这种劳动教育中,学生是直接作为劳动者来接受劳动教育的,劳动过程和教育过程在这里是辩证统一的。然而,仍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活动本身必须是教育活动,“如果不把儿童和少年的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那无论如何也不能允许父母和企业主使用这种劳动”(中共中央编译局,1964,第218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