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世界革命”理论的中国化实践:“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

作 者:

作者简介:
葛静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出处:
人文杂志

内容提要:

国民革命前后,中共结合共产国际指示与中国革命实际,将马、恩、列的经典“世界革命”理论转化为中国化的“世界革命”理论。自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20世纪20年代,中共创新性地诠释了经典“世界革命”理论中“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与次序问题,为国共合作与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从以“社会革命”为核心到以“民族革命”为核心,再到以“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为双重核心的变化过程中,“世界革命”理论不仅成为了国共两党的革命指导理念,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思想领域的发展进程。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5-0105-12

       “世界革命”理论诞生于19世纪中期,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关于“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理论言说,成为了20世纪共产国际发起世界革命运动的指南。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马、恩、列的经典“世界革命”理论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共早期领导人思考中国革命方向的主要指导思想。“世界革命”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重心主要集中在世界革命运动的过程、经典“世界革命”理论的得失以及共产国际、苏联、西方国家在世界革命运动中所受到的影响。国外学界近年主要关注世界革命运动的起因、经过与影响。①国内学界主要关注三个问题,其一是探讨20世纪初经典“世界革命”理论与世界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其二是探讨“世界革命”理论对中共政策与中国革命的影响,其三是探讨中共对经典“世界革命”理论的认识。②既往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研究视角与对象方面还存有一定不足。就研究视角而言,“世界革命”理论包括“经典”与“中国化”两部分。“经典”的“世界革命”理论即马、恩、列所提出的“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相关学说;“中国化”的“世界革命”理论即国民革命前后中共结合共产国际指示与中国革命实际,对“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与次序进行重新诠释的理论创新。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经典“世界革命”理论的讨论,而对“中国化”的“世界革命”理论中的核心内涵变化、运用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研究较少。就研究对象而言,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探讨中国共产党对“世界革命”理论的认识,而相对忽视了国民革命前后国共两党对“世界革命”理论认识的异同、原因与影响。

       本文将对国民革命前后“世界革命”理论的中国化过程进行思想史考察,聚焦经典“世界革命”理论传入中国后的核心内涵变化过程,以“世界革命”理论中“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二者关系与次序的调整为窗口,梳理“世界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思想影响,分析不同政派如何接受、论述和援用“世界革命”理论,诠释“世界革命”理论的核心内涵演化与社会影响,进而探讨其如何塑造和影响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一、20世纪初的经典“世界革命”理论及实践

       经典“世界革命”理论及实践是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构想。恩格斯将共产主义革命形容为“世界性的革命”,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大大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③马、恩强调世界革命运动的中心在欧洲,并会首先在英、法、德三国爆发。20世纪初,列宁在继承马、恩思想基础上深化了“世界革命”理论的内容,并通过共产国际将“世界革命”理论付诸实践。一战期间,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断言“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就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④该书奠定了列宁“世界革命”理论的基础。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与苏俄建立为实践“世界革命”理论提供了契机。列宁号召各国“为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去进行最后的决战”。⑤一时间芬兰、匈牙利、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相继发生革命并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世界革命运动初现曙光。1919年共产国际的成立加速了世界革命运动的进行。《共产国际纲领》宣布“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⑥20世纪20年代初,虽然世界革命运动的大本营苏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1921年后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相继转入低潮,除苏俄外的四个无产阶级政权也归于失败。1923年,随着德国、波兰、保加利亚革命运动的失利,第一次世界革命运动浪潮在欧洲偃旗息鼓。此后,欧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到了相对稳定时期。

       在欧洲社会革命沉浮之际,东方的印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国也相继发生了民族革命。特别是在1923年欧洲社会革命运动式微后,亚非各国诸如中国、摩洛哥、南非等地的革命运动延续了世界革命运动的声势。尤其是中国,自1919年五四运动再到1924年国民革命的开展,逐渐成为东方民族革命运动的中心。早在欧洲革命高潮发展之际,列宁便在1920年7月共产国际“二大”会议上着重指出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动“民族革命”对于世界革命运动的重要性,认为世界革命运动需要欧洲“社会革命”与东方“民族革命”相互支援才能成功。为此他号召:“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⑦1924年6月共产国际“五大”召开,鉴于当时世界革命运动形势的低迷,苏俄及共产国际将目光聚焦于亚非,再次重申东西方革命运动“只有紧密联合、共同团结战斗,去反对世界资本主义,才能得到真正和彻底的解放”⑧的重要性。

       20世纪初马、恩、列的经典“世界革命”理论核心,起初是“引导无产阶级向资本主义进攻,以便推翻资本主义”,⑨即无产阶级在“社会革命”过程中通过“阶级斗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后来又演变为东方“民族革命”与西方“社会革命”相互支援、共同推翻资本主义统治。一战后欧洲“社会革命”运动的高潮也一度将“世界革命”由理论推向实践。但是,这一时期的“世界革命”理论与共产国际发起的世界革命运动在整体上低估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与欧洲革命进程的多样性、长期性特点,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迷。⑩因此,共产国际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1917年,马、恩、列的经典“世界革命”理论随着“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如何将经典“世界革命”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处理好“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与次序,成为了中共早期领导人所面临的重要思想议题。

       二、从“社会革命”转向“民族革命”:“世界革命”理论与反帝

       “世界革命”一词自清末开始便已在中国报刊中出现。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经由李大钊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引介,包含马、恩、列学说与欧洲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运动消息的经典“世界革命”理论传入中国。当时,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强调“世界革命”理论的核心内涵是“社会革命”,提出世界革命运动的胜利必须通过“阶级斗争”发动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进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执行共产国际有关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动“民族革命”的指示,遂将“世界革命”理论的核心内涵从“社会革命”调整为“民族革命”,率先在中国提出了反帝纲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