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23]01-0064-07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导言》中关于“艺术生产”问题有一段极其重要的论述:“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①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使用“艺术生产”一词。其中“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一说出现了两个“艺术生产”概念的叠用,正是这名同实异、一词两义的两个概念的叠用,有可能透露出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重大秘密。 马克思对两种“艺术生产”进行了辨析,前一种“艺术生产”是指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方式的一般艺术活动,后一种“艺术生产”则是指作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精神生产部门所进行的生产劳动。正是通过这一辨析,马克思将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方式的一般艺术活动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剥离和超拔出来,对其进行独立的、抽象的研究,从而揭示出其特殊的本质。② 一、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论域 那么,马克思所说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方式的一般艺术活动的“艺术生产”的论域有多大?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历来存在不同意见,通常认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主要是就艺术创作而言的,或者说主要是指处于艺术活动过程前端的创作活动,并不涉及处于艺术活动过程后端的阅读和批评活动,但对此也不乏异议。因此对于该论域的探讨至今仍处于未完成状态。 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1857-1858年手稿)导言》中对“生产和消费”问题进行的专题讨论入手,在这里他论证了生产与消费两者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尽管马克思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求解,但具体论证已越出单一的学科界限而显示了普遍意义,加之马克思对于艺术和审美问题一以贯之的兴趣和热情,为探讨“艺术生产”理论的论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③可见在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生产着消费,具体而言:一是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二是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三是生产通过它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另一方面,消费生产着生产,具体而言: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既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又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 质言之,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问题的具体论述有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马克思在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更加重视的并不是二者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差异性,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同一性。尽管他明确指出生产与消费总是表现为同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而消费则是“生产活动中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在顺次展开的“消费生产着生产”“生产生产着消费”“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等论题中,即便从标目亦可看出其关注之处在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转化的同一性问题,从而构成了相关论证的一个基调。这就在总体上打通了生产与消费两个原先相对独立、相互对峙的论域,具体到“艺术生产”问题,有利于对艺术活动的整个流程以及其中前后环节的互动关系达成比较全面的把握。 第二,马克思谋求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是富有新意的,虽然这并非马克思的首创,但被他赋予了崭新的内涵。马克思提出了“生产的消费”与“消费的生产”这两个概念。所谓“生产的消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形成双重消费,在主体方面是能力的支出和消耗,在客体方面是生产资料的被使用、被消耗,其中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表现为消灭作用,其结果表现为消耗物自然形状和特性的丧失。不过,马克思提出“生产的消费”只是为了引出“消费的生产”并显示两者的区别。他指出,所谓“消费的生产”是“第二种生产”,它是靠消灭“第一种生产”的产品引起的。如果说“第一种生产”就是在上述人的能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耗中“生产同消费合一”的生产的话,那么“第二种生产”就是“消费同生产合一”的生产,例如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转化为植物的生产,吃喝的消费转化为人自己身体的生产等,均属“第二种生产”或“消费的生产”。马克思还特别强调,就“消费的生产”而言,“对于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从某一方面来生产人的其他任何消费形式也都可以这样说”④。不言而喻,如果将这一概念引进艺术的消费方式,势必在“艺术生产”理论中留下可以大有作为的理论空间。 第三,马克思发现,消费活动中有观念层面上的种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这些观念性的因素是作为动机、前提或目的支配整个消费活动的。马克思指出:“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⑤这就是说,消费是对于新的生产而言的,不过它并不直接介入新的生产,而是创造出一种需要、动机和目的,从而激发新的生产。它并不像前一种消费是属于物质性的,而是属于观念性的,如果说前一种消费是在外部使得生产得以完成的话,那么这里则是在内部的观念上创造出新的生产对象,这些观念性的因素作为动机、前提或目的拉动着新的生产,因此可以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正是消费作为新的生产的前提,将内心的图像、需要和动机等再生产出来,这就使得“消费的生产”带有显著的观念性。而这一点恰恰与艺术生产作为观念生产的本质高度吻合,这就使得“消费的生产”概念进入“艺术生产”的论域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