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纯红,女,博士,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
毛泽东研究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品格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维度和大历史观的研究视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大规律、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科学性的理论品格;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人民主体、人民标准认识的坚守,体现了人民性的理论品格;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性、理论指导实践认识的丰富,体现了实践性的理论品格;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包容吸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认识的承继,体现了开放性的理论品格。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坚持和发展,对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字号: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①。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作出重要论断:“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③这些无不揭示,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尽管马克思主义生成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但其所彰显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品格,让这一理论跨越了时空界限,焕发出巨大生机活力。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维度和大历史观的研究视域,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以全新的逻辑起点和丰富的理论建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步伐打下坚实基础。

      一、科学性:对三大规律、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的深化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④。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或理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理论品格。这一理论品格体现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以及对这些基本规律内蕴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

      (一)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所创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及其根本原因,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理论的生命力来自于对规律的科学揭示,当理论能从根本上揭示社会运行规律,就能显著地引领社会发展和变革;而对理论的掌握越彻底,就能更有效地引领和推动具体实践”⑤。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全面系统地深刻阐释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开辟出人类认识的新纪元。毛泽东思想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因其认识的深刻性而具有了科学性。

      探讨毛泽东思想对三大规律的深化认识,不是简单地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这三个向度的规律认识一一对应,而是突出体现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好解答好以摆脱积贫积弱和内忧外患境地、解除亡国灭种危机为目的的中国革命到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又该以怎样一种途径、方式或者道路进行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这样一个社会这一时代之问。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经典篇章,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命题作出原创性的说明和阐释。面对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深刻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多元结构状况和中国革命复杂形式,阐明中国的革命只能走自己的独特道路。1930年1月,毛泽东在给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信中指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⑥。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名篇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都作出过相关论述。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最终夺取全国胜利,也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阐释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同时,如何既“以苏为师”又“以苏为鉴”,努力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早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为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党在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作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顶层设计,提出了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等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彰显了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不断深化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任何一个理论背后一定有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⑧世界观和方法论互为统一,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背后就反映为什么样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到底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唯物的观点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的观点与实践标准、矛盾观点与矛盾分析方法、系统观点与系统分析方法、生产力观点与生产力标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等就是内蕴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些也是我们党一直以来所强调和坚持的。毛泽东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的实践探索中升华了认识。

      毛泽东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践活动中主观能动地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基于对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基本原理的把握,提出党对一切工作的认识、战略部署、科学规划和政策制定都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对中国革命形势进行科学研判后,提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推翻三座大山,争取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对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国情进行科学研判后,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基于生产力观点与生产力标准的认识把握,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对《论十大关系》进一步发展,提出以“农、轻、重”为序的战略思想,丰富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内容,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实质性提升;基于对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和对社会主义社会总体性、本质性规定的认识把握,提出“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⑨,要在中国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也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事,“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⑩。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内在契合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反映了毛泽东超凡的远见;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认识把握,提出把共产国际的那套标准照搬到中国来根本行不通,硬搬硬套的结果要不就是会陷入“左”倾盲动主义,要不就是会陷入右倾机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性总结必须扎根中国土壤,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于矛盾观点与矛盾分析方法的认识把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结构性矛盾,提出要把中国建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最需解决的是生存与温饱问题的制度性基础,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