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22)06-0067-09 赵执信《题王麓台画卷》说:“我朝以诗文书画致身通显者有人焉。二王先生,众谓之无愧者已。新城之阮亭以诗,太仓之麓台以画。”①王原祁与王士禛一时瑜亮,分别代表着“南宗”画论与“神韵”诗学的理论高峰。二人曾有直接交锋,并尝试寻找“南宗”画论与“神韵”诗学的契合点。 一、“南宗”画论的“气韵”说与师法统序 董其昌说:“画中诗惟右丞得之,兼工者自古寥寥。余雅意‘六法’,而‘气韵生动’,莫吾犹人,独所心醉大痴山水。”②谢赫“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义,可以认作“六法”的核心精神。郭若虚认为,“气韵”是先天的,不可学。③但董其昌说:“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④“自有天授”以前大体是引述郭若虚的观点,但董氏又为后学指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得气韵的路径。“立成鄞鄂”,语出《周易参同契》“性主处内,立置鄞鄂”⑤,讲的是修炼自身精气的功夫。在董其昌看来,“气韵”是作家内在情性,或由天授,或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修炼,以“脱去尘浊”“丘壑内营”。 作者内在情性被读者感知的途径是作品,作者的“气韵”可以寄托在作品中。郭若虚所说“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便是此意。董其昌曾说:“逊之尚宝以纸索画,经年漫应,非由老懒,每见近作气韵冲夷,已入倪迂、黄痴之室,令人气夺耳。”⑥在此例中,“气韵”指向王时敏作品的精神特质。结合“气韵生动”之说,可以梳理出“气韵”的三层意义:第一层指作者情性,第二层指作品精神,第三层代指“气韵生动”的美学指归。 “气韵”一词于南朝正式出现,多用于论人与论文。⑦“神韵”一词亦出现于此时。《宋书·王敬弘传》记载:“顺帝升明二年诏曰:‘……开府仪同三司敬弘,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德敷象魏,道蔼丘园。……’”⑧《高僧传》卷六描述释慧远:“神韵严肃容止方稜,凡预瞻睹莫不心形战慄。”⑨在这两例中,皆用于描述人物。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云:“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⑩这里的“气韵”二字,则指向“气韵生动”这一层涵义。结合南朝的用例来看,“气韵”与“神韵”在谈论作者情性和作品精神两个层面,可以通用。而在专指画学指归方面,“气韵”多代指“气韵生动”一层意义。若把视线下移到王士禛提倡“神韵”诗学的时代,则“神韵”亦可代指“神韵天然”的诗学指归,与“气韵”一样拥有了第三层意义。 郭若虚曾从“气韵生动”的讨论延展到了“士”“工”之别,他说:“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一般认为,苏轼最早提出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区别,(11)而董其昌则梳理了“士人画”的统序,他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12)这一“士人画”统序是“南宗”画论的基础,多年后王原祁撰述《画家总论题画呈八叔父》,只是在董其昌的名单里增加了赵孟
、高克恭而已。(13) 对“南宗”画论建构的师法统序,可以借用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作比较。一“祖”王维,第一“宗”可谓董源,第二“宗”是黄公望,第三“宗”在一段时间内可视为董其昌。王时敏评董其昌为“集大成”者,他说“思翁鉴解既超,收藏复富,凡唐宋元诸名家无不与之血战,刓肤掇髓,遂集大成”(14)。董其昌的地位大约要到清中期四王画派确立起优势地位后才遭到挑战。 董其昌远绍谢赫“气韵生动”说,提倡“南宗”画论,建构师法统序,并由王时敏、王原祁继承与发扬。“气韵”以作者的人品天赋为基础,受书籍阅读与山川游历的滋养,通过创作寄寓在作品之中,并进而被后人所体察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与“神韵”相通。“南宗”画论师法统序以王维为祖师,以董源、黄公望、董其昌等人为宗师。 二、“神韵”诗学建构过程中与画论的交融 蒋寅认为王士禛于顺治十三年(1656)便开始用“神韵”论诗,当时王士禛仅二十三岁。(15)相关文献是《丙申诗旧序》,(16)这篇诗序前半段强调其学诗由三百篇入门,于四家诗中最认同韩诗“象外环中、淡然而合”之意。“象外环中”语出《二十四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17)。分别来看,则“象外”“环中”皆渊源于老、庄思想,(18)且由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僧肇(19)进一步运用于佛学阐释之中。《般若无知论》:“宝积曰:‘无心无识,无不觉知。’斯则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也。”(20)《注维摩诘经序》:“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21)象外相当于形而上,环中则指对经义的准确理解。《二十四诗品》的用法与僧肇语是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