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制度及其功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峰,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孟维巍,哲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道德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原文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3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审计制度一直属于“兜底制度”。借助审计制度,不但可以充分、客观、准确反映社会工作中的预算使用、资金管理等问题,发现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隐患,还能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让审计制度成为维持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本积累稳定性的关键支撑,这是审计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我国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各类利益主体诉求,在审计结构、审计内容等方面适时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完善审计制度和审计功能的同时,为实现较高水平的国家治理提供必要帮助。尤其自2018年以来,我国开启了对中央一级预算单位的审计工作全覆盖。至此,我国的审计制度被全面纳入中国重大资金管理、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落实等领域,对这些领域的资金使用、资金管理等进行深度监管,以确保中国经济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稳步前行。审计制度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审计制度及其功能进行解析,有助于了解审计制度的内容、结构,挖掘制度中的政治、文化成分,确保审计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审计制度及其功能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社会层面对审计制度及其功能的合法性认可

      国家对审计制度及其功能的需求,会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以及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在社会公众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全球政治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期,审计制度的功能发挥取决于审计工作是否能够服从和服务于人民需要,能否适应内外部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介入”,可以强化社会层面对审计制度及其功能的合法性认可,有效回应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切实维护国家财产权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助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虽然生发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它却是一门极具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科学理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张,创造财务的能力,往往与剩余产品的消费方式直接相关。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几乎占有所有的剩余产品,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巩固其意识形态、阶级结构、特权制度方面,少有动力把更多的剩余产品纳入社会化再生产过程。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利润成为资本家竞相追逐的目标,由此产生的制度压力,让资本所有者(或者资本家)“愿意”将更多剩余产品转化成投资,以换取更多利润。通常,资本所有者们会用获取的新利润购买可以提升生产效率的机器、雇佣能够优化生产关系的人员、收购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也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用部分利润激励企业员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内,利润的生成和资本的积累,都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能够让内生的剩余价值生产维持资本积累的稳定性,而这也势必会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认清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弊端,逐渐演化出一整套新的制度安排,通过协调不同社会经济主体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很好地调适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就对产权分离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当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后,就开启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浪潮。对新时代的中国来说,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审计制度及其功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克服有限理性、信息成本、机会主义的冲击,较好地维护审计工作的稳定性,有助于更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审计制度及其功能解读

      作为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审计制度需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审计制度及其功能进行剖析,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审计制度的内容、结构,确保审计制度功能得到有效、充分的发挥。根据审计主体来划分,审计主要可分为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视角,对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功能、社会审计制度及其功能、政府审计制度及其功能等进行解读。

      (一)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功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读

      20世纪中叶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一些资本所有者为了最大化其产品价值和商品价值,将较多精力和资本投入企业内部经营中,导致企业管理会计制度和经营权逐渐下放,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由此走上了历史舞台。所谓内部审计制度,指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共同遵守并严格执行的规范化的各项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委派、任务和职责权限,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审计方法、审计工作计划、审计报告及审计档案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定等。因此,内部审计对象也扩展到本部门或本单位的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为了让劳动创造出更多价值,需要在开展劳动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内部建立审计制度,通过财务审计对货币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资产和负债的生成与管理以及特定时期的经营业绩等进行确认和监督。企业或者社会组织经营者的资本决策、资产处置、资源分配等,均体现在其自身的财务活动中,因此,对其进行监督,既能规范企业或者社会组织的经营权力运用问题,也能客观而真实地揭示经营者通过权力配置资源的状态和效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当企业剩余权力全部归属经营者之后,经营者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往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权力的作用,用以对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以此消减甚至消除企业内部代理成本。这样,资本所有者就会对内部审计制度安排存在排斥心理,甚至会降低审计监督成本的投入。正因为如此,企业经营者无法获得“足够的”激励,投入的劳动强度、工作精力、智力储备等都会显著低于最优水平,这无疑会直接影响资本所有者对利润的追逐。因此,在经营管理审计中需要关注企业或者社会组织经营活动的投入、产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经营主体扩大以后,往往会出现经营权下放、组织权力被稀释等问题,需要转变内部审计制度的着力点——从侧重财务审计向侧重经营管理审计转变。这样,在原有的内部审计制度演进过程中形成一种博弈均衡机制,用以约束经营主体的权力运用,确保其行为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诉求保持一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