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把”字句是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很多学者都对这个句式进行过探讨,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依然是个难点。最近一段时间“把”字句的研究有一些新角度,让我们可以重新评估和审视对“把”字句的认识。如叶狂和潘海华(2012)从跨语言的角度出发用句法语义方面的八个平行性表现来论证“把”字句与作格语言的逆被动句是同一种句法操作,即把动词的直接宾语变成间接宾语,属于语态现象,也就是说,“把”字句相当于逆被动态。叶狂和潘海华(2018)又进一步从逆动化操作的角度入手明确地提出将“把”字句视为高及物性句式的观点不可取,“把”字句是由针对宾语的逆被动化(antipassivisation)操作而成。不管宾语是哪一种语义角色,“把”的功能就是标记降级宾语。张伯江(2014)对宾语降级说持反对立场。他认为与被动态和逆被动态进行全方位比较,汉语“把”字句各方面的句法语义特征都与这两种语法过程渺不相涉。金立鑫和崔圭钵(2019)则认为“把”字句的底层是通格结构,“把”字句是在通用句式的基础上添加施格标记“把”而得到的,并认为“把”字句是汉藏语语系类型、语序混合类型、主宾格—施通格类型混合的产物。而Liu(1997,2007)则是从体(aspect)的角度来分析“把”字句,认为“把”字句的谓词描写了一个有界事件,并认为“把”字句的有界性和特指性密切相关,有界性的界定与事件内部时间终结点的界定一致。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把”字句很有帮助,但是这些理论如何能够应用到“把”字句的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迄今为止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把”字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但是基于大规模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还不多见。我们通过对语料库的调查来了解“把”字句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就此反思关于“把”字句以及“把”字句习得的认识。 汉语是SVO型语言,但是并不十分严格,也会出现SOV或者OSV型的句子。例如: (1)我车票买了/老张帽子丢了/他也房子卖了 (2)车票我买了/帽子老张丢了/房子他卖了 有人认为它们是主谓谓语句,结构上应该分析为S Topic-S V,“车票”“帽子”“房子”是话题主语,但是在意念上“车票”是“买”的宾语,“帽子”是“丢”的宾语,“房子”是“卖”的宾语。如果在通用句式的基础上添加施格标记,上边的例句都可以变成“把”字句。例如: (3)我把车票买了/老张把帽子丢了/他把房子卖了 这些句式就变成了S-把O-VP,宾语顺理成章地移到了动词的前面来,至于是不是降级宾语我们还可以讨论,但这样来分析“把”字句对那些母语有类似操作的学习者会比较容易接受。目前教材和教学过程都是从结构和语义进行分析的。结构上VP必须是一个复杂形式,不能是光杆动词。VP具有结果性,施事的行为动作会引起某种结果,给宾语O带来影响,行为动作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性(崔希亮1995);语义上O是一个有定的语义角色。“把”字标记“受影响者”,所以“把”字句的施事具有“使因性”特点(张伯江2000,2014),句子的施事成分同时也是事件的责任者。对于教学来讲,以上这些条件已经比较充分,但是学习者仍然会造出很多偏误的句子。教材、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和教学优先级的安排会影响到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其结果在中介语中也一定会有所反映。在观察学习者习得汉语“把”字句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到汉语的类型学特征以及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距离(language distance)。①有人说汉语既有SVO型语言的特征,也有SOV型语言的特征(Li和Thompson 1989:26)。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汉语是话题凸显的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英语是主语凸显的语言(Subject prominent language)。有一些语言跟汉语类型更接近,有一些语言跟英语类型更接近。我们的问题是: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把”字句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不同的表现?会有什么表现?语言距离在汉语“把”字句习得和中介语偏误方面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者们对“把”字句的认识分歧很大。如“把”字句的句式意义,有处置说(王力1943;宋玉柱1981)、主观处置说(沈家煊2002)、控制性致使说(王红旗2003)和致使说(郭锐2003)等。也有人这样描述:A把B-VP的意义是“由于A的关系,B变成了VP所描述的状态”(薛凤生1987)。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把”字句的相关研究也很多。如“把”字句的习得研究(黄月圆和杨素英2004;杨小璐和肖丹2008;张宝林2010;黄自然和肖奚强2012);“把”字句的教学研究(姜德梧1999;刘颂浩2003;李英和邓小宁2005),还有一些针对某一特别群体的学习者“把”字句习得的研究(靳洪刚1993;程乐乐2006)等等。也有人注意到第二语言学习者回避使用“把”字句的问题(刘颂浩2003;张宝林2010);还有人使用语义可接受度测试的方法,系统考察了母语为泰语和哈萨克语的高级汉语学习者对谓语是动结式的“把”字句题元关系的理解水平(姜有顺2020)。这些研究很有意义,加深了对“把”字句的认识。大型语料库上线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希望借助BCC语料库和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QQK)②来验证我们的某些猜想和以往研究的某些结论,并进一步观察和描写中介语中学习者“把”字句的使用情况。 学习者会回避使用“把”字句吗?如果是,在哪些结构上回避使用?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学习时所遇到的困难是否相同?母语的语言类型以及母语与汉语的语言距离对习得汉语“把”字句是否有影响?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习得“把”字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尽相同。我们希望基于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分析能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提供一些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结论都局限在语料库范围内,有些还需要其他的方法加以验证。语料库的采样、加工、检索存在缺陷是在所难免的。 2 关于学习者回避使用“把”字句的问题 我们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开发的BCC现代汉语语料库(母语者语料库)和QQK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第二语言学习者语料库)进行对比考察。由于这两个语料库不是平衡语料库,没法进行细节对比,但是这两个语料库规模比较大(BCC语料库我们只选择其中一个子库——多领域语料库),③因此仍然可以从母语者的语料和中介语的语料中发现一些问题。在母语者语料库中“把”字句出现频率是3.65%。假如学习者“普遍存在着回避使用‘把’字句的现象”,那么中介语语料库中“把”字句出现的比例应该不如母语者高。为此我们对两个语料库进行了调查。总体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