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类型学角度分析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语法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博洋(1989-),女,吉林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东亚语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法国 巴黎 75007),吉林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语法和语言类型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原文出处:
语言科学

内容提要: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境内的十大方言(共645个方言点),从地理类型学的角度分析归纳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初步确定汉语方言中主要有四种指示短时体的结构类型(七种次类型):类型Ⅰ-a“V-(一)-V”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类型Ⅰ-b“V-V-(儿)”发现于晋语和部分中原官话;类型Ⅱ-a“V-(一)-下”主要发现于湘语、赣语和客家话;类型Ⅱ-b“V-给-下”主要分布于晋语、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此外,类型Ⅲ“V-(V)-者”主要用于闽南话,而类型Ⅳ-a“圪-V-圪-V”和类型Ⅳ-b“圪-V-一-下”主要用于晋语。依据汉语方言短时体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我们将汉语方言划分为东北地区(类型Ⅰ-a),中部过渡地区(类型Ⅱ-a),西南、东南和远南地区(类型Ⅰ-a和Ⅱ-a)以及西北地区(类型Ⅱ-a和Ⅱ-b)。此分区旨在明确汉语方言南北差异的基础上,强调汉语方言的东西部差异。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9 期

字号:

      1 引言

      Li和Thompson(1989:232)认为短时体(delimitative aspect)表示一个动作的轻微程度或者该动作持续时间的短暂。①戴耀晶(1993:51)也主张“短时体是完整体里的一种,指明句子所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短时事件,在汉语里用动词重叠的形式来标示。”短时体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由动词重叠表示,并且被认作为一种词汇类型的完整体(lexical perfective aspect),这一观点已在语言学界达成共识(参见Smith 1997;戴耀晶1993、1997;Xiao和McEnery 2004)。然而,动词重叠式并非短时体在汉语方言中的唯一标示结构,刘丹青(1996a:30-31)发现在东南方言中,诸如赣语和闽语,动补结构“V-一-下”可以视作动词重叠式的近义形式,具有表示表示短时体的功能。邢向东(2020:8)亦指出在西北官话和大部分西南官话中(除云南以外),动补结构“V-一-下”用来标记短时体比动词重叠形式更为常见。不局限于动补结构,侯精一(1985:107)曾提出在长治晋语中存在一种附缀重叠结构“圪-V-圪-V”,该结构也可以视为动词重叠结构的近义形式,同样具有表示短时体的功能。王玲玲(2014:118-123)认为动词重叠和动补结构“V-一-下”均具有指示短时体和尝试体②的功能,且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北方地区主要采用动词重叠形式,而秦岭线以南的方言多采用“V-一-下(子)”的结构,秦淮线一带的方言可以兼用两种结构。此结论依据于Hashimoto(1985)的南-北类型假说,是对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类型分区的一次有益尝试,然而对于诸多特例,例如:西北官话(主要为兰银官话和部分中原官话)采取动补结构“V-一-下”(参见周磊和王燕1991;孙立新2007)和粤方言采取动词重叠形式表示短时体(参见Matthews和Yip 1994),并未提及。因而,短时体结构的语言区域类型划分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文基于Hashimoto(1985)提出的南-北类型假说,力图更加细致的区分短时体结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Norman(1988)提出的南北过渡类型(transitional type),Chappell(2015)提出的南方方言四分,即划分为西南-中部-东南-远南四个区域,以及邢向东(2020)提出的“西部官话”理论,都将纳入到该研究的考量范围。运用语言地理类型学理论,以短时体结构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布特征为依据,论证短时体结构在汉语东西部方言中的句法结构差异。

      2 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中动词的限制机制

      并非所有的动词都可以进入到短时体结构中,为探讨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对动词的限制这一问题。首先,我们从跨语言研究视角阐述汉语的体、汉语动词和动词短语的情状体(situations)分类,并辨析该研究所涉及的汉语体貌系统的相关术语,言明本文所采用的动词分类方法。其次,就短时体、情状体与非完整体(imperfective aspect)三者之间的语义制约关系做详细阐述。最后,提出汉语方言动词重叠结构中不指示短时体的特例并加以讨论。

      2.1 汉语动词的体

      Smith(1994)提出“双部体系”(two-component aspectual system)用以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体”问题,“双部体系”由情状体③和视点体(viewpoint aspects)构成。情状体主要由动词或者动词短语表现,与动词的类密切相关,Smith(1994:107-146)在Vendler(1957)④和Comrie(1976)⑤动词分类的基础上,运用三个语义参数[±动态](dynamic)、[±终结](telic)和[±持续](durative)确立了汉语的五类动词情状,分别为活动(activity)、结束(accomplishment)、一次性(semelfactive)、达成(achievement)和状态(state)。

      然而对于状态情状的划分,仍具有诸多争议。Xiao和McEnery(2004:53)遵从Carlson(1981)的观点,将状态情状进一步划分为“个体水平状态”(individual-level state)和“阶段水平状态”(stage-levelstate),运用五个语义参数[±动态](dynamic)、[±持续](durative)、[±界限](bound)、[±终结](telic)⑥和[±结果](result)对汉语动词加以区分:

      1)活动情状[+动态]、[+持续]、[-界限]、[-终结]、[-结果]:写;

      2)一次性情状[+动态]、[-持续]、[±界限]、[-终结]、[-结果]:闪;

      3)结束情状[+动态]、[+持续]、[+界限]、[+终结]、[-结果]:写一封信;

      4)达成情状[+动态]、[-持续]、[+界限]、[+终结]、[+结果]:写完信;

      5)个体水平状态情状[-动态]、[+持续]、[-界限]、[-终结]、[-结果]: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