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篇章意义研究的一个宏观模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振华,方硕瑜,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240)。

原文出处:
当代修辞学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梳理我国语篇评价研究2001-2020年二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通过梳理发现,随着评价研究从萌芽期过渡到快速和稳定发展时期,其理论应用得到了系统推进,所分析的语料体裁逐步多元,同时涉及对大数据的应用和对新媒体的研究。二十年来,国内相关研究丰富了语篇评价研究的体裁谱系,助力了我国各领域的话语生产与实践,推动了语篇评价研究中的跨学科对话。但是,多数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寻找一个具有适用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模式,本文提出“三位一体”的宏观模型,从“起源”“语义”“元功能”和“评价”四个维度,为语篇评价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提供一个比较系统的、多元的研究框架。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9 期

字号:

      “评价系统”(the APPRAISAL Systems)发端于2000年,以马丁(J.R.Matin)的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论文为标志。王振华在《外国语》2001年第6期上将其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引介至国内。2008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了Palgrave 2005年出版的马丁和怀特(J.R.Martin & Peter R.R.White)合著的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一书。此后,国内学者对评价系统的兴趣日趋升温,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说明了评价系统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适用性和可接受性。

      本文关心的问题是,在过去二十年里,我国对评价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有哪些进展、现状如何以及未来如何发展?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文献作为分析样本,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过往,讨论国内语篇评价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为促进未来语篇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提出“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二、进展与现状

      本文的文献数据源自《中国学术期刊》(CNKI)全文数据库,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CSSCI”,检索条件依次按照主题、关键词和全文等查缺补漏,对评价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名称术语进行检索,包括“评价系统”“评价理论”“介入(系统)”“态度(系统)”“级差(系统)”“自言”“借言”“单声”“多声”“对话性”“对话收缩”“对话扩展”“判断”“情感”“鉴赏”“语势”“聚焦”“清晰”“模糊”等。根据摘要或全文内容清洗数据,严格限定所选论文与语篇研究相关。最后得到的文献语料为362篇(截至2020年12月31日),见图1。根据发展趋势,我们把这二十年来该研究的发展分成三个主要阶段:萌芽期(2001-2005年)、快速发展期(2006-2010年)和稳定发展期(2011-2020年)。具体内容将在2.1节讨论。

      

      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发现各个子系统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应用都比较充分。这些研究有综合运用态度、级差和介入子系统中的某两类或三类资源,也有从单个子系统切入,考察语篇中的人际意义。为了更好把握语篇评价研究的热点,我们依据三个发展阶段,统计了不同语篇类型的研究分布(见图2),以便讨论语料类型的选择趋势以及评价系统的适用特点。语料类型主要涉及11大类。

      

      本文将从发展阶段、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归纳语篇评价研究二十年来的动向和趋势。

      2.1 三个发展阶段

      萌芽期(2001-2005年)。这个阶段的发文量每年不超过10篇,论文初步验证了评价系统尤其是态度子系统在新闻(2篇)、文学(4篇)、翻译(2篇)、学术(3篇)、广告(4篇)文本分析中的适用性。其间,介入和级差子系统经历了从未完全成型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界声音众多。部分学者应用的介入子系统是以情态和投射为主要手段,尚未划分内、外部声源的多声性。另外,一些学者对介入和级差子系统的运用则参考了怀特1998年博士论文的版本(如刘世铸、韩金龙2004;唐丽萍2004,2005等)。早期的理论引介与研究,尤其是评价在汉语语篇中的应用,初步显露出了萌芽期评价系统研究的开拓性和前沿性。

      快速发展期(2006-2010年)。这个阶段的发文量呈现阶梯式上升的趋势,最高达到年发文25余篇(2010年)。在这期间,评价系统整体理论的完善推动了其应用的系统化。理论的完善包括马丁和罗斯(Martin & Rose 2003/2007)在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中搭建的含评价系统在内的语篇语义系统,马丁和怀特(Martin & White 2005)在评价专著中深入展开了介入和级差两个子系统。马丁和怀特通过阐释评价系统与语篇语义研究的关系,建构了评价从意义潜势到阅读立场的解读路径,可以更系统地分析语篇的人际意义。另外,胡德(Susan Hood)2004年博士论文中的级差框架、胡德和马丁(Hood & Martin 2007)对级差系统的修改框架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如张滟2008;布占廷2010)。在此阶段,新闻(11篇)、文学(14篇)、翻译(11篇)、学术(8篇)等语篇的研究议题逐渐丰富,语料范围不断拓宽,语类中典型的语法或词汇表达方式得到较为系统的讨论。此外,文本类型较前一阶段明显增多,涌现出教材、演讲、戏剧、访谈、电影等多元体裁形式①,法律(8篇)、政治(3篇)、科技(1篇)等领域的语篇也开始受到关注。这些研究中,评价在不同语言层级的表现形式,与语境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及显性和隐性评价的呈现方式均有论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