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①是我国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这意味着当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更强调激发教师内在情意需求,从而实现其主动地终身学习与成长。由此教师培养要逐渐从关注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向从教师的生命发展角度来理解教师的成长。②“除了关注物质、制度、舆论等这些外部因素,更要关注教师的内在生命状态,把教师看作具体真实的个体生命去呵护。”③近些年国际上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教师信念、自我效能感、动机、身份认同等内在情感态度的研究。④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是“教师专业身份的存在性焦虑,主体意识的贬抑与隐退以及技术化操作程式对教师教学实践创新的抑制”。⑤“双减”政策推行后,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职责边界都在变大,“教师群体普遍反映精神压力较大”,容易出现“创伤性”情绪体验,这就更需要“教师的专业理想和信念作为有力支撑”,⑥抚慰教师的心理和情感,让他们获得职业的愉悦感和满足感。然而我国现有的教师培训多为“集中讲座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教学方法及策略”。这种培训侧重于知识性的传授和学习,教师“容易感觉疲惫”,⑦很难让教师动心动情。所以探求能够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真正从情感和心灵层面影响教师成长的培养模式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基于艺术的教师成长”正是以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为基点,凸显艺术的情感表达、心灵探索价值,以艺术作为载体,让教师体验自身内在感受,关注深层心灵成长的教师培养模式。相关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定的成果。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哲学家玛克辛·格林(M.Greene)基于其审美教育哲学思想,在林肯中心所开展的通过美学和艺术的方式促进教师自身觉醒,鼓励教师用“陌生人”的视角参与到教学与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教师教育培训。⑧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丽塔·欧文(R.L.Irwin)教授等提出了教师、艺术家和研究者三位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A/r/tography)。⑨这种模式最初由艺术家驻校的合作研究发展起来,并逐渐运用到欧美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中。近些年,相关的实践研究有如何通过艺术提升教师的身份认同、情绪复原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职业幸福感⑩,通过基于艺术的方法和基于社区的学习的结合以促进教师成长以及跨文化间交流(11),等等。国内此方面研究薄弱,主要是对A/r/tography模式的引介(12)以及基于此模式所开展的案例研究(13)。纵观国内外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A/r/tography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运用,以及通过艺术促进教师成长的实践研究,尚缺乏从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立场,系统阐释和建构“基于艺术的教师成长模式”的理论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该模式的核心理念、价值意义以及实施路径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基于艺术的教师成长模式”的核心理念 该模式将艺术审美与创作融入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作为审美者、创作者、研究者和教育者四位一体的自我反思、研究和成长。教师在这些角色之间转换,通过审美、创作、反思、教学的整合活动,通过艺术化的描绘和阐释,对教育、自我与教育的关系做情境性、持续性、创造性的探究,不断理解、诠释和批判教育、教学的性质和意义,发现自我、增强效能感,从而实现内在情感和心灵的发展。这种教师成长模式力图打破二元对立、线性、确定的思维方式,借鉴当代哲学、经验美学、关系美学的思想,实现审美、认识、实践和艺术创作之间的不断转化,实现心与身、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艺术、自我与他人、时间与空间等关系的整合与重塑。 (一)艺术是感受、理解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该模式首先肯定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艺术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后者精准、透明,直指指示物,而艺术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情境性使其不是简单地指向所指之物,而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多义性。所以艺术常常比科学更能打动人心,“能够让人们进入通过其他呈现方式所不能获得或很难达到的体验”。(14)它不仅能够传递体验、激发情感,而且能够打开无限的可能性,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和思考。马克思早就论述过,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我们既要认识、信仰和改造世界,也要体验和欣赏世界。艺术作为特殊的方式,不仅呈现了世界的生动意义,而且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海德格尔(M.Heidegger)更是从存在论立场,揭示了艺术的独特价值。他批判了传统的主观符合于客观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和人的存在紧密相连的,存在的显现即真理之所在,由于诗的语言保持了存在的时间性和历史性,保持了抽象意义与感性意义的统一,因此表达的是活的存在。“艺术的本质是诗,而诗的本质是真理的创建”,“艺术是真理无蔽的显现”。(15)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真理观和艺术观,不仅颠覆了艺术与真理无关的传统认识观,而且彰显了艺术显现存在的独特价值。正是对艺术之认识价值的肯定,“基于艺术的教师成长模式”希望改变以往知识性培训难以真正打动教师内心的弊端,借助形象化的艺术帮助教师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在可见的现象世界与不可见的心灵世界之间建立连接。它更注重引导教师用情、用心去体察和感悟,而不只是用脑去认知和判断,让他们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感受自我、反思教育,表达教育感悟,增强教育理解,从而在情感、信念层面激发教师成长和教育行动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