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与“城镇牵引”效应

——江苏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调查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光明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江苏是中国乡镇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省份之一。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两次来江苏视察。4月,江总书记视察了江阴双良、阳光等大型乡镇企业集团,深刻阐述了乡镇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0月,江总书记又来到昆山农村调查研究,对小城镇建设十分关注,指出,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是一个大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乡镇企业崛起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镇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江苏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江苏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 人口占全国的5.9%,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694亿元,占全国的9%,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乡镇企业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687亿元。从1978年到1997年,江苏乡镇企业总产值由62亿元增加到8266亿元,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4%上升到59%。1997年在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全省乡镇企业仍然保持了15%的增长速度。

      快速发展的乡镇企业不仅彻底改变了江苏农村经济的旧格局,而且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力军。乡镇工业投资规模扩大带动了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跨出了小城镇建设的第一步。如江阴市拥有10家利税超亿元的大型企业,其中的三房巷集团和江南模塑集团坐落在周庄镇,带动了镇区道路骨架和供电、通讯、给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原有0.8 平方公里的老镇区扩大到现在建成区5.85平方公里。

      乡镇企业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农村人口的消费品购买力不及一个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成为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关键。现在相当多数的农产品经常供过于求,单纯增加农产品产量或由政府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难以使农民收入显著增长。江苏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9亩的情况下,要增加农民收入, 根本出路必定要靠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江苏乡镇企业经过八十年代初期的异军突起,九十年代初期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锡山市,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完全依靠农业的仅占4 %左右,收入主要来源以非农业为主的达到90%以上。

      乡镇企业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化经营,加速了农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以“小而全”、“小而散”为特征的乡镇企业面对变化了的市场和环境,坚持适应性调整与开放性调整相结合,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重新获得机制灵活的优势,变挑战为机遇,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乡镇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带来了“三个集中”:农田向种田能手、规模经济集中,工厂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1997年,江苏乡镇企业从业职工人数728.7万人,比1978年净增了404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一,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城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

      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小城镇的崛起和日益兴旺,在乡镇企业发达的苏南地区,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充满现代化城市气息的小城镇。它们当中有的脱胎于老镇,有的仍依傍于古城,有的平起于新区,发挥着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旅游、居住的中心的功能。城镇的兴旺繁荣吸引了更多的务工经商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成为乡镇企业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

      小城镇建设为乡镇工业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1992年以来,张家港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4个亿,新增道路196公里, 建造桥梁113座,建成镇级自来水厂17座,新增绿化面积155万平方米。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小城镇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塘市镇的欧洲精纺城由法国、德国、投资2亿多美元,产品全部外销。塘桥镇水、电、 气立体开发,路、河、地综合利用,发展电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纺织工业区,1997年实现销售额17亿元。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样是生产力。1997年张家港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工业总产值497亿元,其中80%以上集中在乡镇。

      小城镇人口集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小城镇建设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契机。张家港市到1997年底有3 万多农民进镇,带动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4.7%、60%和35%。吴江市青云镇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 去年镇区农贸市场卖掉猪肉8000头。近几年,苏南小城镇以商业、饮食、物资、供销等传统行业组成的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新兴的房地产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吴江市各城镇的商业网点比1980年增加了近4倍,其中饮食网点增加了31倍。 小城镇的流通渠道不断扩大不仅体现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增大,而且反映在生产资料的需求市场和消费资料的供给市场的不断扩展。工业重镇盛泽被国家工商局命名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这个市场以盛泽丝绸工业为依托,招揽商贾,荟萃信息,搞活流通,服务城乡,市镇人口在10万人以上,现已发展成全国十大专业市场之一。

      功能齐全的小城镇,担起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任,造就舒适文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改革开放20年,农民生活走向富足,苏南经济发达地区85%的农家住上楼房。但是,由于居住零乱、分散、道路、供水、排污等设施不全,生活质量仍然难以提高。从农村转移到小城镇,农民接受现代城市生活和文明意识的渴望得以满足。张家港市乘航镇新建14万平方米农民公寓,吸引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入住,集中供水、供电、供暖、处理垃圾,建起公园、文化活动站。全镇撤并了小而差的农村小学,集中到镇上办好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好中选优,教学设施集中投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苏州市的30个中心镇普遍达到了“六个一”的标准:一个大于3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 一个公园,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一所高级中学,一个集贸市场,一个商业中心区。城镇居民的商品需求、生活服务需求、文化教育和娱乐需求基本满足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