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里大舞台

——乡镇企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2)

作 者:
张毅 

作者简介:
本报记者 张毅

原文出处:
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热情的投资者

      8月8日,在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分管城建的副镇长向记者讲述了一连串生动的故事。今年4月,镇区有270多套商品房出售,全镇提出买房申请的就有1500多户。僧多粥少,为公平起见,镇政府只好采取抓阄的办法售房;6月底新落成5万平方米住宅楼,又有500户农民喜迁新居。

      真没想到,如今房地产市场在城里不尴不尬,而在广大农村,却如此生机勃勃。

      张家窝成规模、有计划的城镇建设从1995年开始。当时镇政府提出了“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三集中”战略。对政府的规划,当地老百姓是第一年观望,第二年支持,第三年就成了争先恐后的投资者。今年,这种投资热潮还在升温。2000年以前,全镇16个自然村的2.6万人中将有67%以上集中在镇区生活。

      张家窝几年间旱地拔葱,凸起一座新兴的城镇,有赖于坚实的经济积累。从80年代至今,这里的乡镇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形成了染料化工、石油化工、橡胶、医药、钢铁等五大行业为主的工业格局。1997年全镇销售收入达20多亿元,全镇90%以上的劳动力都集中在二、三产业。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使得“走向集中”成为一种可能和需求

      张家窝镇的农村城市化倾向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八五”期间,江苏省小城镇建设投资累计1081亿元,其中村镇住宅建设共投资674亿元,是同期城市住宅投资的1.12倍,而且90%为个人投资。5年间,全省增加建制镇306个,苏南村镇楼房普及率达98%以上,苏中、苏北新建住宅中,楼房比率也达到60%。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中西部地区正在酝酿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村镇建设高潮。

      投资与增长

      也许用数字来描述城镇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会更加贴切。1992年以来,江苏省常州市村镇住宅建设保持在每年2万户左右,高峰期达每年4万户。近5年,常州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镇建房、买房,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务工经商近20万人,带动建材、轻工装饰、机化家电等相关产业增值14亿元。“九五”期间,江苏村镇建设投资达950亿元,据测算,共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值约1235亿元,平均每年可增加除本行业外的35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村镇住宅建设已由“亲帮亲,邻帮邻”的落后建房方式,逐步过渡到聘请有资格的单位或个人承建或由房地产开发企业统一开发建设的方式,村镇建设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目前,仅江苏省就有570家村镇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开发500多万平方米。在黑龙江,一批建筑、建材、运输等行业在农村悄然兴起,业已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虎林市29家多年停产的砖厂,由于大规模的村镇建设,1996年全部恢复生产;绥化地区自1996年以来新建砖厂50多个,增产红砖1.5亿块,新增效益2000多万元,已成为乡镇工业的支柱。

      “脱了草鞋换皮鞋”,农民进入城镇,必将带来消费观念的转变。从这个角度讲,小城镇建设还是启动农村市场的一把钥匙。西青区张家窝镇田丽住宅小区的张清川是去年11月从古佛寺村迁进来的新住户。张家从室内装潢、家具家电的摆设到厨房里的灶具,样样都是新潮的。在汹涌澎湃的市场大潮中,张清川的消费行为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千千万万个“张清川”却可以为那些身处逆境的生产者创造出无限生机。其间,有着地缘优势的乡镇企业自然占尽先机。

      机遇与调整

      小城镇的兴起固然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诸多机遇,然而,这些机遇并非乡镇企业的“专利”。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打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交流与渗透日益增强,城乡一体化的大市场已经形成,任何领域、任何角落的市场竞争无所不在。在这种背景下,乡镇企业如果自恃近水楼台而不思进取、守株待兔,那么,狭隘的眼光必然使自己荒废了好时光。

      就以目前乡镇企业中颇具潜力也是期望值最高的建筑行业为例。在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掀起了改革后的第一次建房高潮。当农民兄弟盼得太久、等得太久的新居,如雨后春笋从自家的宅基地上拔地而起的时候,甚至没给人们留下仔细思考、设计的时间。现在看来,无论是城镇规划还是住宅建设,10年前的建筑都过早地衰退了。在新一轮城镇建设中,人们不得不采取更加冷静的态度,对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都提出了更加科学、更加长远的要求。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城镇甚至还向全社会公开招标施工。到了嘴边的肥肉能否消受得起?那些靠“一把瓦刀、一根铅锤线”起家的乡村建筑队,面临着一场空前的考验。

      制造业、商业企业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缩小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农民与城里人的对话日渐频繁,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尤其是在那些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中,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城市化需求越来越高。假如乡镇企业还是以“乡土观念”作为研究市场和企业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的话,将与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赋予自己的机遇失之交臂。

      据统计,目前全国2400万个乡镇企业中,有80%分布在自然村,7%分布在行政村。长期以来,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已成为制约其自身发展的瓶颈。而在目前的小城镇规划中,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的划分都遵循了相对集中的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向集中,无疑为乡镇企业吸纳人才、捕捉信息、降低基建投入的成本等创造了宝贵的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