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笔者就“苏南模式”对昆山乡镇企业的改制情况作了一次比较详细的调查。通过调查,苏南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道绕不过的关口,与此同时,乡镇企业的改制是一项触及面广,涉及利益因素多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思想要解放,还要精心指导,规范运作,区别对待,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一 这次调查的第一个目的,是要弄清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对此,笔者得到三点结论:(1)乡镇企业对苏南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其历史作用不能低估;(2)乡镇企业要再创辉煌,改制势当必行;(3)“苏南模式”的最大弊端是政企不分,要通过改制来解决这个历史性难题。 在过去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实践中,乡镇企业的历史作用是显著的。归根到底,如何振兴苏南农村经济,老百姓(包括各阶层)找到了一条路,这就是要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没有乡镇企业,光靠原始的传统农作,我们的城镇建设也好,农民的致富也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也好,都是不可能解决的。因而大家都说,回过头是不能想象的。 然而人们不禁要问,乡镇企业诞生于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时期,当初靠小打小敲起家,面对实力强大的国有企业,它何以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呢? 人们今天在探索当初乡镇企业崛起的奥秘时,都不得不把它归结于那时仅仅属于它的活力。在80年代,乡镇企业最早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它的活力来自于它一开始就是市场导向的,找米下锅。换句话说,当初乡镇企业的成功是在国有企业被捆住手脚的条件下取得的。然而进入90年代,乡镇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 从宏观上看,如今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形势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当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时候,乡镇企业“独钓寒江雪”的历史便一去不复返了。再加上外资企业的进逼和整个国民经济买方市场的形成,都对乡镇企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看,乡镇企业原本是市场导向的,现在我们却发现,如今它们之中的大多数已变成了相当标准的“二国营”。应该指出,对于目前乡镇企业出现的问题,是不能归咎于宏观大环境的变化的。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不过是为乡镇企业提供了与大家一起在市场面前平等竞争的契机。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的生命力只有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能显示出来才是真实的、可靠的。问题的关键倒是,这十多年正是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为什么原来市场导向的乡镇企业非但没有进一步接近市场经济,反而倒退到计划经济框框去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触及到“苏南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众所周知,苏南模式是以政府推动、乡镇企业以及集体经济性质为特征的。在特定历史阶段,政府推动对苏南乡镇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推动,使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迅速形成生产力;政府推动,使各业之间保持了一种稳定的协调关系,使从事各业的人员的报酬得到了兼顾,农业没有萎缩;政府推动,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方面办成一些大事,促进了社区繁荣。然而在“苏南模式”中,政府在经济中究竟应扮演什么角色,始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这样一来,在实践中,政府推动就逐渐变成了政府包动,逐渐变成政府直接插手、直接干预。在“苏南模式”中,政府总是试图扮演包揽一切的至尊角色,企业经营者是上面任命的,指标是上面定的,重大项目是上面拍板的,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达标、考核、验收,企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少。在昆山,许多干部和经营者在谈到“苏南模式”政企不分的问题时都颇有感触。政企不分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乡镇企业从市场导向变为政府导向,进而丧失了它的活力和看家法宝。 在中国企业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中,政企不分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调查中,实际部门的同志普遍认为,政企不分带来一系列问题,根子还在产权问题上。乡镇企业原来靠市场导向起家,现在之所以变成政府的附庸,说到底是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都无须对企业的资产负责。企业是盈是亏,和他们拿多拿少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再加上乡镇企业是单一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的代表是县、乡(镇)、村政府(政权代表)。这样一来,在“苏南模式”中政企不分问题便日益突出起来,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 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无人对企业资产真正负责的状况,把企业的盛衰和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捆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就像农民有其田一样,职工有其资,有其股,企业才能搞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没有成本约束、没有风险约束、没有利益驱动的企业要搞好是难以想象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昆山等地对乡镇企业改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决心。 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目前在苏南各地正在进行的乡镇企业的改制,发展是不平衡的,认识程度也有所不同。改制在昆山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际上也是政府和企业的自觉行动。早在1992年昆山就出现了第一家股份合作制的企业。1996年,昆山又专门成立了改制领导小组,制定并实施了“三改一加强”的方案,即改制、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3年时间各有侧重点,1996年侧重于改制,同时抓改造、改组;1997年侧重于改造,同时抓改制、改组;1998年侧重于改组,同时抓改制、改造。到目前为止,昆山1301家乡镇企业,已改制1248家,其中涉及产权制度的68.9%,资产比重为59.7%。